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陈华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陈华,男,19555月出生。博士,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和南京审计学院客座教授。19789月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19827月获管理学学士学位;198910月至19914月,国家公派在英国伦敦市立大学商学院留学,获内部审计与管理理科硕士学位;20014月至20069月,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主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亚洲内部审计师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审计学会理事。


 

                   


 

祝母校财经学府,知识殿堂;百年育人,千秋功德。


 

                                       ——陈  


 

 


 

明智选择成就精彩人生


 

——记审计署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主任陈华校友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许多选择累积的结果,选择造就了人生,选择成就了自我。陈华正是在人生最关键的那几步做出明智的选择的人,因此,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事业与人生。


 

烟厂中的学校和“帐          房     先生”的专业


 

陈华1978年入学,是中财复校后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刚刚恢复的高考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23岁的陈华面临着人生的一次关键选择:要不要参加高考?其时,他刚从部队复员在原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一年,是车间重点培养的干部对象,车间党支部准备让他担任团支部书记。但是,成为知识分子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


 

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把尚在念初中的陈华投入到部队这个大炼炉,六年的部队生活,使他具备了忠诚、坚毅、负责、敢于迎接挑战等诸多优秀品质。于是,他的选择没有悬念:“一定要上一回考场,不留遗憾”。即使在部队和工厂最累最艰苦的日子,他也没丢掉看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可是初中高中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数学像大山一样横亘在他通往梦想的路上。30年后,他依旧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数学高考成绩是40分。怎么可能忘记呢?那可是夜夜挑灯苦读,用血汗一分一分换回来的。


 

选择中财却是一种机缘。当年,陈华对“会计”这个专业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脑海中搜索的关于会计的关键词似乎只是“帐          房     先生”和“贪污犯”。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父母替儿子做出了选择,不得不说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选择。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期,最热的专业是理工科,会计还是绝对的“冷门”。


 

当年的中财校园还是北京市利税大户——北京卷烟厂的大本营,四处弥漫着烟草的味道。陈华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年中财老领导          和老     教授们“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的“固执”:一定要在原址复校;回忆起为了校园的事和北京市政府之间进行的“拉锯战”。说到这,陈华提到了当年的一件算是“年少轻狂”的往事。一次,为了归还校园的问题,作为会计班班长的陈华和当时学校其他班的班长们带领全校学生从校园步行到北京市政府门口静坐了一天,这事还出现在第二天VOA(美国之声)的新闻报道中。30年后,再次说起这件事,陈华带着一种沧桑阅尽的洒脱,淡然地微笑着说到:“当时挺傻的。”可是,同学们的执着和纯真依旧让我们感动,也为母校在原址复校奠定了基础。


 

三个班挤在同一个大教室里集体上课,在木板搭建的“工棚”状教室里挨过北京寒冷的冬天,这些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似乎是一种传说。在那理想主义的年代,这种关于硬件设施的小小抱怨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回忆起母校,陈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一再表示选择中财终生无悔。他高兴地说起,当年特别喜欢带着母校(当时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校徽上街,陶醉在路人羡慕的眼光中。


 

陈华还是中财复校后上报全国学联的第一位全国三好学生人选,只是那时中财刚刚复校,对很多规章制度并不熟悉,错过了报批时间。作为补偿,全国学联特批陈华代表中财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全国三好学生颁奖大会,他记得自己是穿着一身旧军装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这个盛会的。


 

当年,班里最小的同学是18岁,最大的已经32岁。很多同学已经参加了工作,体验过社会的酸甜苦辣,尤其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大家都拼命学习,急于找回自己流逝的青春岁月。而今天的学生一路考试、一路走来,有的还抱有“高考前拼一拼,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的思想。所以,很多人根本不懂得珍惜,不知道学习的机会有多珍贵,以致很多人的大学生涯根本就不是在课堂上度过的。2008年,78级同学返回母校再聚首,纪念入学30周年。陈华说他在发言时哽咽了,因为看到当年英姿勃发的同学少年如今已是鬓染白霜,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已成为我国财经事业的骨干力量。岁月催人老,可是只要想起。在那逝去的岁月里,曾经留下过印记,仍足以宽慰人心。


 

全新的领域和投身的事业


 

如果说陈华的第一次重要选择是源于机遇,那么奠定其职业生涯基础的第二次重要选择就不得不说是有着明确目的的自主选择了。


 

1982年毕业时,学校希望陈华能够留校。此时,他已经有了自己清晰的职业目标。当时国务院授权财政部组建国家审计机关,毕业于会计专业的他敏锐地感觉到审计这个全新的行业对国家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埋头做学问不是自己的长项,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他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能够在一个崭新的领域中做出一番全新的事业。于是他把留校的机会让给了一位女同学,自己跑到财政部毛遂自荐。尽管财政部人教司几次挽留他留在部机关,但他还是选择到审计机关筹备组工作,开始了自己与审计的“一世情缘”。从1982年审计机关筹备、1983年审计署正式成立直到今天,27年里,陈华已在审计署调换了9个部门,担任过4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据他回忆,当年组建审计机关时第一批20个大学毕业生中有一半是中财人。时至今日,更多的中财优秀学子仍在为国家的审计事业贡献着青春和热血。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人,陈华一直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在毕业后工作的几年里,为了在业务上提升自身水平,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理论,他决心出国留学。事实上,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开始艰苦漫长的学习英语过程,锲而不舍地参加了两次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人员英语水平考试”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的“雅思”考试。终于在1988年考取了国家公派留学生并获得中英技术合作奖学金,于1989年赴英国留学。希望在审计领域有所贡献的他选择了在英国伦敦市立大学攻读内部审计与管理硕士学位。在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后,与生俱来的“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念促使他希望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凭借突出的          成绩和     博士研究课题,他成功地被英国老牌名校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历史系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当年中国大陆公民唯一可以申请的英国奖学金——英国教育部颁发的海外留学生奖学金,而拥有两万多学生的格拉斯哥大学当年只有两个奖学金名额。


 

然而,陈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渴望继续读下去,因为申请这份奖学金确实不容易,机会难得。况且,他非常希望能在审计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审计署没有批准他的继续留学申请,要求他按时回国工作。职业的责任感告诉他应该回国,履行国家公派留学协议上的承诺,一切以国家的需要为重。虽然,当时周围的许多留学生和朋友劝他不要急于回国,不要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时至今日,说到当年这些往事,他虽有遗憾,但却无悔。况且,他可以继续他的专业深造。2000年,陈华担任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为了做好干部培训工作,他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五年艰苦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学习,他终于拿到了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也圆了他的博士梦。


 

校友其人和殷切期望


 

陈华是位平和亲切而且细心的人,我们的采访从事前相约到最后见面都非常顺利。尽管事务繁忙,但他仍从百忙中抽空鼓励中财学子,感恩母校培养,畅谈曾经的校园生活,让我们钦佩。除此之外,他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责任心。这一点在他的诸多选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出他高尚的政治觉悟和中财人的忠实本色。


 

对于现在在校的中财学子,陈华首先提到中财是一所好学校,学习财经类的专业是明智的选择,在校学生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尽管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将来不一定能用到,但是,学校学到的东西是入门,只有入了门才能谈以后的发展。而在校时,重点是掌握方法,知识是无穷的,但是,掌握了方法就能保证我们能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更聪明地运用已知的知识。而且,在校生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有利于减少身上的孩子似的学生气,让自己更成熟,也有利于找工作和参加工作后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


 

对于大学生就业,陈华从一个招聘单位的经理角度给我们分析了怎样才能成功应聘。他认为,首先,作为经理,会先看应聘者的学校,而我们中财学生在这一点上是有优势的。然后,会看毕业生的学校活动情况以及成绩。所以,在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发展,既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又要注意不能把学习落下,企业经理通常不会相信一个经常挂科的学生有多优秀。而面试时,自然是从气质、谈吐、反应能力、分辨能力等方面综合判断。说到这,他提到几个细节,而英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他认为我国急缺的是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英语的学习,一定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尤其要注意的是学英语是为了交流的,口语很重要。其次,他还提及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有的应聘者写字实在不好看,这是会扣影响分的。最后,他认为大家要学会处事和应酬。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接触社会,而且在态度上需要转变,不要只是唯我独尊。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陈华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一直是在为自己的审计生涯添砖加瓦,选择给了他正确的前进方向,而进取、勤勉让他成就了精彩人生。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王思月)


 

上一条:谢卫

下一条:李小平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