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刘怡

发布日期:2019-04-22 | 来源: | 赞:


 

刘怡,女,19636月生于四川。1980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学习,1984年毕业后到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871993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随后调往北大,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系副主任,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其间获John Swire & Sons基金资助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法、公共财政与税收、财务分析等,曾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及北京大学等多项课题研究。她也曾荣获北京大学花旗教学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学奖,北京大学通用电气教学奖等多项奖励。


 

 


 

既有理想,又能脚踏实地,才会取得成功。


 

                   ——刘怡


 

 


 

仰望蓝天  脚踏实地


 

——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副主任刘怡校友


 

 


 

刘怡是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80级的校友,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财政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怡从母校毕业后,曾前往财政部科研所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母校执教。随后,她调往北京大学担任教学工作,期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赴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归国后,她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及北京大学等机构的课题研究。


 

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和同学在兴奋之余,也有点不太自信,于是我们做足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与刘怡约好的采访时间是下午五点,我们提前到了大厅进行等候,并再次对采访思路做了最后的梳理,熟悉采访提纲,调好录音设备,心里还是有些许的紧张。我和同学相互鼓励着走上电梯,刚进楼道,一股百合花的幽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进刘怡办公室,我们便注意到她桌上摆放的一束百合——原来花香来自这里!“这是三八节学生送的”,她一边答道,一边给我们倒水,“我其实很平凡,只是认真在做该做的事而已……”她一直微笑着,那么谦逊,那么亲切,在淡雅的百合花香中,刘怡与我们分享着她的故事,她的人生……


 

大学印象  师恩难忘


 

1980年的11月,当时年仅17岁的刘怡, 离开四川老家,来到北京求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她,进入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在这里,度过了大学四年的流金岁月。


 

80年代的母校还和北京卷烟厂搅在一起,当时的教室和住宿条件都还不是很好。刘怡回忆说,当时学校还没有现在的主教学楼,他们都是在平房里上课,主要靠生炭火来取暖。她们当时的宿舍在现主教附近的北楼,20个人住在一间屋里。有趣的是,她们宿舍外面就是金融系上课的地方,所以每遇到有课的时候,还不能回到宿舍,这种状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艰苦的条件,让同学们都感到这段经历很不平常,因为大家是一起从苦中走出来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也会更深厚。”刘怡面带笑容地说。


 

四年的大学生涯,对每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一段宝贵的成长经历。那么,在母校的四年里刘怡又收获了什么呢?


 

她告诉我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体会到,大学其实更多的并不是说要学多少知识,学会跟人交往的能力和做事的原则,也许才是更重要的。她说,那段同学们在一起融洽生活、相互影响的日子,至今想起来都很让人怀念。“中财教会了我细节是很重要的,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刘怡深有感慨地说,“如果一味只是想着要去做大事,你会发现自己是没有基础的。在中财学到的都是一些很实际的东西,不会让你有一些虚无缥缈的追求。成功不仅仅是需要理想,要将理想和细节结合起来,既有理想,又能脚踏实地,才会取得成功!”刘怡还提到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如毕业前夕他们全班就被安排到青岛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受益很大。


 

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涯,刘怡也很自然地提到了曾给予自己教导和关怀的恩师——我校财政学院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姜维壮。其实,从上大学直到现在,刘怡都没有上过          姜     教授的课,但对          于姜老     先生她却一直心存感激与敬佩。198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          刘怡     教授做了一个她现在都觉得挺奇怪的决定——考研。在80年代,大学生相对较少,因此就业也很不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又因为学的是财政,所以她决定报考财政部科研所继续深造。一次特别偶然的机会让她邂逅了财政界著名学者姜维壮。当          时姜老     先生正从学校食堂出来,她抓住这个机会上前去向他请教。她          向姜老     先生做了自我介绍,并告诉他自己想报考财政部科研所,希望          姜     教授能给予指导。得知这个情况后,          姜老     先生特别和蔼可亲地停下来,站着耐心地跟她讲了很久,告诉她应该看些什么东西,如何进行准备,并给了她很好的建议。在经历了这次谈话后,她就一直跟          姜老     先生保持着联系,每逢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只要有空,她总会去看望恩师。实际上,          姜老     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还对诗歌情有独钟,曾先后出版了《撷美诗稿》、《荣辱诗选》两本诗集,他追求真善美,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行常为人所称道。“每次跟他的交往,都会让人有种心灵平静的感觉,你不会觉得是要去追求一些金钱、物质、社会地位这些东西,总会让人感觉很踏实。”刘怡说,“他确实是对我有影响的人!他那种特别纯净的生活追求,让我十分向往。”


 

从中财到北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怡如愿以偿的进入了财政部科研所深造。一次在财政部实习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很适合做公务员,也多少受到父母都是教师的影响,刘怡最终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


 

1987年,从财政部科研所毕业后,刘怡回到了母校中财执教。当时,她主要教授85级学生《西方财政学说》和《外国财政》两门课程。谈起这段经历,刘怡说她很深的一个体会是,中财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那段时期跟学生们相处得也特别好。


 

在这期间,北大正好缺财政学老师,就请她过去代课。一段时间后,她敬业的精神得到认可,于是她被调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先          后     教授《财政学》、《国际税收》、《国际税制与中国税制》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


 

刚到北大不久,刘怡又做出了读博的决定,主攻西方经济学。那段时间,她必须一边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一边还要攻读博士学位,其辛苦和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大的挑战,她硬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钻研,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还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她这种不断进取,刻苦坚韧的精神,不得不让人心生佩服!


 

而事实证明,刘怡确实是一位教学有方,特别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获得了一系列的教学奖:199419952001年三次荣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学奖,1999年度北京大学通用电气教学奖,2000年度陈岱孙教学奖,2000年北京大学现代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001年度香港经贸同学会教学奖,2001年度北京大学花旗教学奖,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度北京大学树仁教学奖等等。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刘怡却十分谦虚地笑谈:“其实这没有什么啊,每个当老师的人都会得很多的教学奖啊!”话语间流露着一种真实的淡定与平和。当问及在她的眼里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时,她说,首先这个老师应该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能促进教学,能给学生讲出新的东西,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传授给学生才是最吸引人的。此外好老师还应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牛津经历与科研探索


 

1999年,刘怡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和讲学,让她感受到了两国社会基础造成的诸多差异,同时这段经历也对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津古朴自然的校园环境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向我们描述了她记忆中的牛津:“英国人很追求一种自然的状况。中国跟英国比,已经太现代化了! 在牛津,你可以看到那里的小山,小径都很少有人工的痕迹,园林的树都是自己长的,没有太多人工的修剪。牛津的一个学院里还有一个鹿园,养了四百多只鹿!你会感觉那里的生活很平静,没有太多的物质追求……”正是在这样自然,宁静而又古色古香的环境中,她沉静下来,潜心感悟和思考着。牛津的大学教授跟国内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教授研究领域相对固定,更容易在某个领域里做到世界顶尖水平。她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与          国内     教授需要上很多课程相比,          牛津的     教授往往一学期只上2-3次课,一个经济学教授在国内可能既要教微观经济学,也要教宏观经济学,还会讲授很多其它的课程,但是牛津的情况则恰好相反,一门微观经济学可能会由十几个人共同讲授,每个人只讲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教学方面,她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两国包括制度在内的种种差异,她把这差异归结为中西社会基础的不同。她认为制度需要根植于社会,而不是单靠经济学就能创造出什么来,因此不应该盲目去崇拜西方的制度,那是由很多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我们应该着手的是去创造一些社会基础。正如她说的那样,2000年回国后她所完成的很多课题都是受了这段经历的影响,牛津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也丰富了她的学术思想。


 

归国后,刘怡参与并主持了多项研究,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电子时代的中国税制创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税收意识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纳税人意识研究”等。


 

她告诉我们,在经济学中,财政学很能体现“经世济民”的思想,这是她产生学术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同时她把所有的成绩都看作是积累到一定阶段很自然的一种结果。她说,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的积累,不断地努力,每次都申报,不懈的坚持就会有所收获!此外,她还认为丰富的经历,开阔的视野非常重要。例如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的经历促成了她很多研究思路,“很多灵感往往就源于自身一些经历,因为它能开阔你的视野,使你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的东西,从而由一个平凡的人到能做出一些成绩来”,她感触颇深地谈到,“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阔视野的机会。其实人在不同年龄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不是说等到50岁有机会去哪里,而是说在每个阶段,比如在10岁,18岁,21岁,我有这份经历会带给我什么,这可能是影响你一生的东西,开始也许你并不会察觉到,回过头来你才会发现是多么重要”。


 

专注与坚守 脚踏实地尽己所能


 

每个人在自己奋斗的历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坎坷,她坦言,她自己也不例外。但是,她很庆幸的是自己没有偏离,没有跳出教学的领域。她说自己很庆幸无论是在中财还是北大,都一直坚守在这个领域。


 

另外,刘怡说学会取舍也是很重要的,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懂得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对事情进行排序。不管干哪行,每个人都会有压力,尤其是女性背后所承受的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刘怡说,她一直坚信力气用完是还可以再有的,不会累得使自己趴下,因为累的时候总可以找到方式去使自己得到缓解,比如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缓解情绪的方式。受父亲的影响,她平时很喜欢运动,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当我们问到她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她笑道“快乐地过每一天吧,并不是说终级到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高度,因为你的生命是由你的每一天组成的,关键是你是否努力去做你能做的事情了”。她还强调,每个人不要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此外,她还提到北大          王选     教授曾说过做人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你要做得很优秀,但是你又必须‘立地’,就是说你还要落在地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很重要,既要有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她朴实的话语间无不蕴含着做人做事的真谛。


 

深情寄语


 

当我们问及刘怡对于母校的师弟师妹们走好人生道路有什么建议时,她再次重申了脚踏实地,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也是中财当年教会她的。她语重心长地说,“对于大学生,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然后再去问社会应该给你什么样的位置,而不是抱怨社会没有给自己相应的位置。很多同学喜欢问这个工作会有多少钱,而不是去问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是否能胜任这个位置。所以,重要的是你是否把自己培养成了具备这样能力的人,问自己能为公司做点什么,然后再说公司给你怎样的回报。”她还谈到,尽管目前中财在硬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这绝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怎么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利用已有的条件,不断提高个人的素养!


 

在谈话中,刘怡也谈到了对学校建设方面的建议,比如应该加强方法论方面的教育,多给学生创造开阔视野的机会,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等。但她更多的是表达了自己对母校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说,中财的学生很优秀,学校领导老师都很努力地为学校的发展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相信母校会越来越好。最后,刘怡说,要发自心底感谢母校的培养!


 

不知不觉中,伴着清幽的花香,一个小时的访谈就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也许学生送给她的那束百合正是对恩师最好的诠释。的确,我眼中的校友          刘怡     教授就像那洁白而略带幽香的百合,那样自然、亲切、谦逊、淡定,朴实无华,却又充满了内涵与知性。正如她多次提到,也是母校中财教会她的那样,她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既仰望蓝天,又脚踏实地,不断奋斗,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在这里,衷心祝福我们的校友          刘怡     教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越走越好!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黄灏)


 

 


 

上一条:周荣卫

下一条:辛裔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