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何盛明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何盛明,男,1941年2月生于湖南省宁远县。1963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财政信贷本科专业,后分配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1970年调至甘肃省天水市一机部长域开关厂工作。1976年调至中南财经大学任教,历任财政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授、博导,后担任校长十一年。1994任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2001年卸任后专职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财政理论及财政政策,已发表学术专著、论文共200万字以上。除主编《财政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外,还撰写了《财政调控机制研究》、《财政学》等专著,主编《财经大辞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新知识》、《中国财政改革20年》等著作,并发表《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等多篇学术论文。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财经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应用经济学科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高评委成员、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

先做人,后做事,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何盛明

钟爱教育事业 桃李遍布天下

——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何盛明校友

何盛明校友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财政学家。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对教育事业更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财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论担任行政职务,还是做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他都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强调,对研究生基本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倡导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财经类高级人才的培养思路。

怀着崇敬与欣喜之情,我们来到何盛明校友的办公室。不算大的办公室被布置得井井有条,书架上摆满了厚厚的学术著作,办公桌上整齐地叠放着许多文件资料,一进门就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氛围。何盛明校友虽然已经年近古稀,却精神饱满,眉宇间充满睿智,面容和蔼。他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像一幅悠长的水墨画卷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聆听着这位智者的人生感悟,我们受益匪浅。

品学兼优 志存高远

何盛明出生于湖南省宁远县,良好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纯朴、踏实、勤奋的品质,长辈的教导让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到大他一直都品学兼优,初中和高中都就读于县里最好的中学。当时,中学每年会对一些优秀学生实行免费培养,全校仅有十几个名额,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连续六年获得优秀学生奖。

1959年,何盛明考取湖北大学财政信贷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当时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对知识的渴望激励他克服一切困难。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十分充实。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与书为友,体味着知识为他带来的莫大的快乐,这也增加了他对自己专业的喜爱。大学期间,他认真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学术专著,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财政信贷专业不仅需要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为此,在校期间,学校安排每个学生进行两次实习,且都属于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一次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因为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尝试应用。在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要撰写实习调查报告,总结心得,使学习更富有针对性。另一次就是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此次实习的时间更长,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也更多,学生们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感所想与学校老师、单位领导相互交流讨论,增强自身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何盛明回忆说,当时学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财政学知识,还要加强学习金融学知识,并且注重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学生的就业面也得到了拓展,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了银行等金融系统工作。而他虽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财政学,但大学里的学习让他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分析问题也更加全面,对日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心系教育 师生情长

1963年7月,何盛明从湖北大学毕业。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他被分配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任教,并且是系团总支负责人之一。当时的中财校园不大,更像是一个四合院。全校师生的关系都很好,大家朝夕相处,就像是一家人。学生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远离家乡,老师们就像严父慈母般关心着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师生就授课内容进行热烈讨论,有时还会对某一观点发生激烈争论。求知的热情、思想的碰撞使得授课与听课都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何盛明当时刚刚大学毕业,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他和财政系的学生们住在一栋宿舍楼里,经常一起吃饭、锻炼、出游。他性格开朗,说话耐心细致,特别能理解学生们的想法,所以更像是一位兄长,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着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愿意和他交流,向他请教。作为青年教师,他也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学校的许多老教授都给予他诸多的指点和帮助,尤其是姜维壮老师。从姜老师身上,他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都使他受益终生。当何盛明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脸上挂满了幸福的微笑,看得出他非常怀念那段快乐时光,怀念与学生朝夕相处、共同进步的日子,铭记从恩师身上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中央财经大学当时的校长是 陈如龙 先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活跃而又严谨求实的领导。何盛明认为,陈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方法理念很有创造性,又切合实际,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在陈校长的领导下,中财的学风严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时,学校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认为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有两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件是陈校长主张培养学生要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的要求具体化、实在化。一般来说,大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层层升级,每一次都要经过思想政治的考查,合格后才能上大学。大学四年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阶段,陈校长认为此时应该按照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提出50%的学生应达到党员的标准。何盛明认为这一比例即使在现在看来也不算低,可见陈校长的高瞻远瞩。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文革”前的几届中财毕业生大部分都是在校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激励下,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在毕业分配时,由于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再加上能力全面,工作安排得都非常好。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深受单位的欢迎和领导的信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认为,这也是中财62-65级学生日后有很多走上国家领导岗位,担任我国经济建设中流砥柱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件事是学校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并采取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措施。何盛明认为,社会科学如果理论与实际不紧密结合,就不会有出路,无法健康发展。由于当时中财是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总行主管的,在大学前三年就基本上完成了专业的理论学习,学校特意邀请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部长、行长、司长、局长等领导来校授课,介绍财政、银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一方面,与领导干部的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扩展观察视野;另一方面,经过了系统学习的大四学生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能够听得明白,他们对了解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需求也很迫切。因此,这种形式受到了多方欢迎,效果也很理想。何盛明当时负责随堂听课,进行记录和材料整理,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参考资料。他认为,这一做法既科学合理又切实有效,能够帮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现实工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十分欣赏陈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总是认真揣摩、用心领悟,后来自己到中南财经大学做校长时,也吸收了其思想精髓,采取有效措施,惠及更多学子。

一路走来 桃李天下

1969年底,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中财停办,教师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恰逢甘肃省天水市一机部来学校选拔人才,作为优秀教师的何盛明毅然报名前往甘肃,来到生产第一线。当时的长域开关厂刚刚开始筹备,还是一片空地。艰苦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天气条件,却挡不住年轻人投身建设的热情。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个个挑战,在那片贫瘠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长域开关厂。接下来的六年里,大家的辛勤劳动使得工厂逐步走向良好运转。他也在生产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领导才能,提高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更坚定了他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

1976年,他被调到中南财经大学财政系工作,继续从事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十八年间,他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并担任了十一年的校长。他带过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和每个学生都关系融洽,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好校长。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又很严格,毕业论文要想通过他这一关,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这一作风在他1994年调到财政科学研究所后依然没有改变,虽然有了更高的行政职务和更多的科研任务,但是对学生始终是关怀备至,有时候学生在遇到个人生活问题时也会跑来与他谈心,他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倾听、关怀备至、谆谆教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何盛明对自己的一贯要求,也体现了他良好的教师风范。

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何盛明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成就斐然,其中有很多人都担任着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他们从何盛明身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生活智慧,学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他说,现在不管他去哪里出差,几乎都有自己的学生在当地工作。平时大家经常联系,每逢过年过节,祝福的电话总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打来。相聚时,看到自己的学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总是由衷地感到欣慰。

心系母校殷切期望

在谈到对中财学生的期望时,何盛明说他非常理解学生的处境和想法,他说:“如今的大学生很不容易,考大学的时候就很累,上了大学要接受很多知识,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日益复杂,了解起来很困难,同时,现在的学生面对很多诱惑,很容易浮躁。目前就业形式也很严峻,毕业等于失业,自然感觉很痛苦。对此,他语重心长地提出几点期望:第一,先要学会做人,这是做学问、做事情的基础。在工作中,用人单位要考虑毕业生是否实在、勤奋、认真、负责,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他相信中财学生的基础都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此时更应该注重对如何做人的培养,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生中的各种机会。第二,大学生应该在学校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学会既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又能够恰如其分,把握好尺度。拥有良好的谈吐和礼仪举止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第三,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多“关”,能否顺利通过将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高度。毕业生刚到单位工作,对环境、领导、同事都不太了解,这时要牢记“少说,多做”。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领导安排的,都要认真对待,要有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完成好每项任务,才会赢得领导的赏识,拓宽发展的空间。第四,对于研究生而言,基础理论要扎实,研究能力要提高。分析问题时,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情况变化了,理论内涵就要相应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读书的关键在于思考,思考要有悟性,要联系实际。

何盛明对中财的感情很深,不仅因为这是他毕业后步入社会的第一站,更因为那段艰苦却快乐的生活为他做人、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他曾多次回母校参加校庆等活动,对学校各项建设也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与许多校领导、老教授密切联系,可以说见证了中财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他认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影响很大,应该将做人、做学问、做事情一致起来,不能浮躁,每堂课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才能给学生上好课。他认为学校应该认真总结过去好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保持良好的学风,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路径。

不知不觉采访就要结束了,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的好老师,听到了一段奋斗不息、默默奉献的人生经历,学到了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哲理,这对我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而言,将是弥足珍贵的。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杨春)

上一条:韩连贵

下一条:张秋霞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