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王希坤 樊晡生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王希坤,男,1942年生于河北东光。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金融系621班。1966年毕业。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分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银川市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中国工商银行宁夏分行副行长;光大(集团)总公司董事、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曾任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三届理事、艺术交流部常务副部长。同时也是紫光阁书画院院士、中国当代书画(香港)杂志顾问、黄河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中国世侨会艺委会艺术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北京神舟博古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紫禁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增长本领,为国家多作贡献,为中财再争荣誉。


 

——王希坤


 

 


 

樊晡生,1942年生于北京。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前)金融系621班。1966年毕业。曾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支行股长、科长;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储蓄处副处长,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副行长、党组成员、行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储蓄管理司司长、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司司长、会计司司长、机关党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党代会代表、第六届党委委员;中共中国人民银行机关第十届委员会常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常委,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


 

 


 

任何成就都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获得的,不要小瞧基层不起眼的工作,从小处做起才是真正的取得成功的捷径。


 

——樊晡生


 

 


 

 


 

丹青不知老将近  富贵于我如浮云


 

——记中国光大银行原副行长王希坤校友、中国人民银行


 

原机关党委书记樊晡生校友


 

 


 

但凡经历过大风大浪、阅历丰富的人,都能够比常人更加坦然地面对曾经的困苦抑或荣耀,所谓大智慧也正缘于此吧。王希坤和樊晡生夫妻二人现已退休,卸下干了几十年的金融工作的担子,在家中尽享天伦之乐。虽然退休了,但夫妻二人并没有闲下来,都各自忙着自己热衷的艺术事业。王希坤全心研习视为第二生命的书法,热心于书画事业的领导工作,并在筹备个人的书法作品展览。老伴儿樊晡生则参加校友合唱团,社区、退休职工、老干部艺术团等多项表演活动,经常参加排练演出,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活过得充满乐趣。不再理会浮华世事,两位老人在丹青、歌舞中享受着生活恬淡的乐趣。


 

   四十六年前他们踏入中财,成为金融系621班的成员。这个在他们自己当时看来稀里糊涂、盲目抑或偶然的抉择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当时有谁会想到在经历了中国数十年巨变、目睹中国经济腾飞后,这个班级大多数成员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个被称作“银行行长班”、“中国财金黄埔系”的班级,造就了众多人才,成为社会的焦点,成为中央财经大学的骄傲。 


 

在为之惊叹的荣誉和成就面前,他们自己却看得很平淡,说来竟是那样自然。母校、学生时代的趣事、工作的难忘经历、恩师良友、艺术追求,这些话题在两位老校友说来滔滔不绝,却很少谈成就与事业。王希坤和蔼热情,可以看出是一个好客、广结良友的银行家、书法家。樊晡生人很朴实,不爱张扬,其实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谈话时,亲切中透露着干练,朴实中掩饰不住深厚的内涵。


 

从艰苦中锤炼出的一代人


 

   王希坤和樊晡生都出生于40年代初,经历了中国最艰苦的岁月,正是这种艰苦锻造了他们身上很多优秀的品质。 


 

   62级是中财招收的第一届大学本科生,也是建国以来最难考的一届,该班的同学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江苏,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农村学生占23之多。据他们描述,“当时的学生生活非常清苦,班上70%的同学靠国家每月12元左右的助学金生活,校园里清一色的补丁衣服,许多人在校学习期间,从来就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宿舍里没有暖水瓶,只能用大铁壶装开水,同学们常常喝凉开水。尽管如此,当时大家却满怀热情。”对于王希坤来说更是如此,作为烈士家属,家境贫困,从小到大靠助学金维持学业,在大学也是享受班里最高18.5元的助学金。


 

   60年代上大学读书的人不多,坚持读完大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出身于农村且家境贫寒的王希坤何以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学业?谈起这个话题,他很有感触地说:是因为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凭借顽强的毅力才坚持下来的。1959年他在读高中时,所在的东光中学共招生220人,分成四个班。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后,因为没有粮食,温饱成了最大的问题。学生有的回家种田,有的跑到外地寻求生计,有的生病,很多学生退学……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学班也从四个逐渐合并、削减。“我当时身体不好,也吃不好,胃疼。每天饭后都要去医务室扎针灸,止痛后再去上课,虽然艰苦但始终不愿放弃。至高中毕业时只有36个同学参加了高考,其中仅考上三人,占参考总人数的十二分之一,一个考上了天津工学院,一个考上了河北大学,另一个就是我来到了中财大。”说这番话时,王希坤脸上有抑制不住的骄傲与激动,叱咤银行业数十年的成就与荣誉是不必言说的,对于那些他都平淡的一带而过,唯有谈起少年往事时,王希坤才如此的激动。他说正是那时的坚持和选择才有了今后的发展;正是从小培养的吃苦、永不放弃的精神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北京人的樊晡生家境也并不是很好,家里有五个孩子,母亲身体又不好,一个大家庭完全靠父亲供养。作为家中老大的她生活上很节俭,每逢学校周末放假,她都主动回家帮忙做家务,分担一些生活负担。虽然条件艰苦但从来不因为生活上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在父母亲严格的教导下,她形成了敬业认真的处事风格,这种敬业的精神影响了她一生。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宁夏,从基层做起,一呆就是24年。


 

年轻时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生活和事业,恰恰是年轻时代的艰苦,锤炼出了他们优秀的品质,引领他们乐观的走过艰苦岁月,为他们将来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我爱好书法是很有渊源的,从小时候就喜欢”,王希坤如是说。交谈中所谈最多的当属书法,在银行业做了数十年的工作,但对于他来说,最热爱的却是书法。书法对于王希坤来说是一个说上几天都不会厌烦的话题。王希坤的人生经历可谓富有传奇色彩,不论是称作银行界的书法家,还是书法界的银行家,其在金融和书法上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敬仰的。如果说选择金融是一个偶然,那么对于书法的执着更多的是一种天赋和缘分。


 

早在50年代,王希坤就开始研习汉隶、楷书和行草,80年代加入宁夏书法协会,并任宁夏金融系统书画协会主席和宁夏职工书法协会副主席。1992年奉调进京后,在著名书法家沈鹏、 张荣庆 先生悉心指导下,运笔用墨和章法达到新的意境,逐步形成清新流畅、豪迈质朴和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作品多次参展并屡获嘉奖。1999年被评为“海峡两岸德艺双謦艺术家”;2002年随团赴新加坡参展,荣获银奖;同年又随团赴澳门和泰国参展,泰国亚洲日报、世界日报等五大中文版报纸均作了报道,并以整版转登了他的书法作品和专访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授予“当代精英艺术家”荣誉称号;2003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次“干杯朋友书画四人展”,2004年在天津举办了书法联展,2005年在河北沧州举办了两次个人展览。20084月将在宁夏银川举办个人展览。其书法作品入选多部书法集、“泰山摩崖石刻”、“北大荒艺术长廊石刻”,不少作品还被国家领导人和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荷兰、丹麦、巴西、秘鲁、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收藏。并被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和“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


 

   王希坤是位执着的艺术家,他小学时就用粉笔在地上、墙上画各种静物素描,画高尔基、鲁迅、伏契克等人物头像,自己创作图画并在比赛中获奖。在毛笔课上练习小楷,十岁时就把自己的画贴在家里的墙上,供人观赏。上大学及参加工作以后,不论是出板报、写标语、做宣传画及其他活动他都主动来做,“文革”中,出于对伟大领袖的崇敬和热爱,王希坤还用油画笔画出巨幅毛主席画像。这种爱好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平添了很多乐趣。当说起初到宁夏时,他在墙上写的宣传标语,四十年后再回去发现笔迹依然清晰可见,王希坤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回忆被拉到几十年前宁夏,凝结了二十几载青春回忆的地方,他们对宁夏有很深的感情,那段日子虽然很苦但意义非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近世碑派巨擘于右任先生的弟子胡公石老先生,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其行草书受于、胡影响颇深。80年代,在宁夏任工商银行副行长时,王希坤在宁夏书画院副院长柴建方的介绍下加入宁夏书法协会,这是他的书法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入京以后,他广结书界朋友,眼界愈加开阔,并拜沈鹏先生和张荣庆先生为师,并与他们成为莫逆之交,这使他获益匪浅,更被王希坤视作其书法道路上的一大转机。2003年退休之后,放下从事了几十载的金融工作,王希坤开始全身心的研究书法,致力于钟爱一生的“第二个事业”。 


 

   当问起如果条件好了,现在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选择学习艺术时,王希坤笑着坚定的说不会的,学习金融是这一生正确的选择。金融与书法是不同的事业,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正是这两个事业在他人生道路上的融合才造就了一个银行家艺术的人生。 


 

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王希坤和樊晡生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文革”,他们很庆幸没有荒废学业,但毕业分配拖了两年。当时一纸令下,所有应届毕业生暂不分配,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直到19686月,最终的分配方案才出来。在“文革”中没有积极参与批斗老师而成为“保守派”的金融62(1)班,大都被送到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广西、陕西、云南等艰苦地区,同学们拿着报到通知单奔赴祖国各地,大多数同学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了10年以上,并在当地组建了家庭。 他们被分配到宁夏石嘴山市人民银行,做银行的基层工作,一呆就是15年。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石嘴山是一座建立在矿区基础上的新兴城市,只有一两条街道,其余什么都没有。夫妇二人在一间不到 15 平方米 的宿舍里居住,调到石嘴山市人民银行后,王希坤当了办公室秘书,樊晡生则在储蓄科当副科长。70年代初没有计算机,储蓄所的工作完全是人工,虽然当时业务比较少但是人员不多,每日的工作仍然比较繁杂忙碌。工作之余夫妻二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多乐趣的,石嘴山在宁夏的北部,紧靠黄河,周末时两个人会花几分钱坐船过黄河到对面的内蒙古“游玩”,王希坤很风趣地说:“其实那边也没有什么,一片荒凉,我们经常只能看人家钉马掌。”


 

在宁夏工作的那段经历,樊晡生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件事是,1968年,刚配分派到宁夏工作时,上午上半天班,下午搞文化大革命,因此还是挺忙的。有一天下午结账不平,后来查到原因是把一张报单处理错了,费了很大周折才把报单从邮局取回来,重新做账找平。这件事对樊晡生影响特别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樊晡生时刻提醒自己要细心,并且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工作作风。第二件事是,樊晡生曾经处理过一笔复杂的存款,那是刚解放时的存款,到70年代才来取,期间利率已经变了很多次,这就需要分段计息。在当时还不是电子办公的情况下,她准确地计算出利息,当时取款人自己手里有个条,事实上取款人早就算好了利息,以防银行工作人员计息时出现差错。樊晡生说,现在的工作人员离开了电脑恐怕算不了这笔帐,因此基层经验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那段时光他们很有感触地说那是人生很美好的一段经历,很难得的宝贵财富,虽然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艰苦岁月,但一方面了解了基层、了解了国情,另一方面还培养出一种韧性,以后不论再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挺过来。正是有了那时在基层锻炼出的扎实的业务基础,当中国经济走向正轨需要专业金融人员之时,这些金融才子都得以发挥才能、大展宏图。樊晡生坦率地说,如果没有基层数年的历练,以及期间形成的良好的严谨敬业的作风,我们不可能一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其实很多同年代人的成就都直接归功于基层的历练,赫赫有名的金融621)班之所以涌现出数十位中国经济界的优秀干部,一方面是时代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在艰苦中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积累的能力。这些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特别是年轻人,千万不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任何成就都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获得的,不要小瞧不起眼的基层工作,从小处做起才是真正取得成功的捷径。”樊晡生意味深长地说。


 

难忘母校  难忘恩师  难忘良友


 

   提起恩师,王希坤首先提到了在中财读书期间的班主任刘春阳老师。王希坤入学时正值冬天,班上统计困难学生人数用以发给补助,王希坤是班里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当填写申请表时,他选了一身绒衣绒裤。刘春阳老师找到他,对他说:“王希坤,王希坤,你怎么填了绒衣绒裤!北京冷啊!你得要棉衣啊!”后来,王希坤重新填了表才领到了一身蓝卡其布的棉衣棉裤。王希坤深有感慨地说:“刘老师就像父母关心子女一样关心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王希坤一直难忘师恩。2007年,刘春阳老师80大寿,王希坤写了“福寿康宁”送给恩师,对恩师的感情溢于言表。 


 

王希坤说,在中央财经大学读书期间他最感激的人,还有当时的金融系副主 任张焕彩 老师。王希坤当时生活很困难,有一次因事用钱,王希坤没法向同学借,他只好找到了 张焕彩 老师,而 老师身上正好没带钱, 老师就急忙 向别的 老师借钱,把钱给了王希坤。王希坤说:“当 老师和我们的感情这样深,‘文革’中要我们批斗、揪斗老师是不可能的。”


 

这些恩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他们指导,更是在人生观上、从精神层次上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教导。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更像父母,关心学生可谓体贴入微,情之所致,难怪在数十载后这些已逾花甲的学生仍然对恩师感激不已。正是中财的这些恩师,以其言传身教树立了中财良好的学风校风,影响着一代代中财人,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当时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很深的。在中财学习期间,班上开展“学雷锋”活动,男生帮同学拆被子、洗被子,女生帮同学缝被子。王希坤“学雷锋”的特有形式是给同学理发,不只是给男同学理发,也给女同学理发。一次给后来担任华夏证券董事长的邵淳理发时,理发的推子出了点毛病,推子不仅夹头发甚至往下拔头发,邵淳说,没事,我去拿本书。邵淳拿了一本小说,让王希坤继续给他理发。“可以看得出来,邵淳是很有毅力的”,也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的深厚感情.


 

深情寄语


 

在采访的最后,王希坤代表夫妇二人对中财的后辈意味深长地寄予希望:


 

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增长本领,为国家多作贡献,为中财再争荣誉!


 

任何成就都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获得的,不要小瞧基层不起眼的工作,从小处做起才是真正的取得成功的捷径。


 

在此,我们衷心地祝福两位校友晚年生活幸福美好、健康快乐。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陈慧庚  王磊) 


 


 

上一条:钱中涛

下一条:郭玉华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