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盛鸿,男,
1944年
2月
13日
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7年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县政府秘书、宣传干事、办公室副主任;新疆金融研究所编辑部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副行长、行长,党委书记,同时兼任新疆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副司长、司长,条法司司长;中国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党委委员。现任北方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北京金融学院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教授、研究生导师。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任兼职教授。
1980年以来,在国内主要经济、金融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982年在《中国金融研究》发表的“论存贷款关系”获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主编《金融政策的选择与思考》、《商业银行实务》、《最新中央银行实务》、《股票、证券及房地产金融大全》、《银行法全书》等,参编《金融实务大全》、《新金融词典》等多部专业文献。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知识遍地都是,俯首即可拾来。
——魏盛鸿
执着铸就辉煌 梦想点亮人生
——记中国民生银行原常务副行长魏盛鸿校友
具学识,造就成功之路;有魄力,成为银行大家。这就是我们中央财经大学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老校友——魏盛鸿。
光阴荏苒 回忆峥嵘岁月
魏盛鸿于1963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就读于金融系金融学专业。在近五年的大学生涯中,魏盛鸿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思想界开始了极左思潮;发展到1966年,便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从现在来看,这种政治运动也是对人们思想和意志的考验。魏盛鸿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敢于坚持主见,打破常规,锐意进取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从一次小小的辩论中我们便可以略知一二。在团支部举行的题为“当党和国家的财产受到损失时,能不能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党和国家的财产”的一场辩论会上,大多数人都坚定不移地表示会用自己的生命誓死捍卫和保护国家的财产,然而魏盛鸿却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应该视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衡量党和国家的财产值不值得我用生命去保卫。这在当时左倾思想极为严重的时期,是绝对不允许有的思想,魏盛鸿也因此受到了批判。在今天看来,他这种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
在当时那种紧张纷乱的政治氛围中,魏盛鸿被错误地定性为反动学生,失去了参加各种“红卫兵”运动的资格。但他并没有因此失意和彷徨,相反,他却用这段十分珍贵的空闲时间博览群书,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财富。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始终坚持勤奋读书的习惯,以平和的心态观察着时局的变化。但是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年代,他没能在毕业当年分配工作,而是留在了校内接受劳动教育。之后,他来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在谈起自己大学时的学习经历,魏盛鸿也是深有感触。除了1965年到湖南接受“四清”教育,魏盛鸿的大学生活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当时的工作分配制度,使得教学与就业结合的相对紧密,所以在校学习的各种科目都是具有较强实用性,非常重视基础科目的教育和学习,给魏盛鸿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如《工商信贷与结算》、《生产队会计》等,使得他们这代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够适应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并且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魏盛鸿着重强调了宏观课程的重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能够形成开阔的视野,厚基础才能达到宽口径,适应社会的需求。
务实创新 成就金融巨擘
用读书的方式填充了大学里空闲的时光,使得那些个空白单调的日子也充满了意义和色彩,而对于魏盛鸿而言,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也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整个创业历程。
当魏盛鸿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他所具有的厚重的学识,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他身上那熠熠闪光的能吃苦、有魄力、具胆识、做实事的可贵精神。
1968年魏盛鸿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还没有来得及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他就被组织安排去了“五七干校”当学员。那里的生活是艰苦而单调的——上午学习下午种地,这对于一个怀揣着美好梦想、打算努力为之奋斗的年轻人而言是何等残酷的现实!然而,魏盛鸿的睿智和勇气使得他没有把命运停留在那一片荒芜的田地中,魄力和胆识促使他背起了行囊,来到了遥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县政府,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
在地方基层工作的10年,魏盛鸿先后担任了博乐县县委书记秘书、宣传干事、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尽管许多工作与他曾经的专业和梦想有些遥不可及,但他毫不气馁也不曾质疑,他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收获的点点滴滴都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这许许多多的基层工作就像是一块块基石,一层层铺垫,一滴滴累积,最后筑成了魏盛鸿辉煌事业的高楼大厦,被周围人信服、钦佩与仰慕。基层工作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魏盛鸿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不仅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老百姓的口碑,在新疆当地人民的眼里,人们都亲切地唤他“老魏”,说“老魏”是他们的脊梁骨,是新疆地方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在下来考察时感受到,推选魏盛鸿回到总行工作是人民的意愿。百姓们一张张选票推送他回总行的这段回忆也让魏盛鸿一生都为之感动和骄傲。
回到了首都北京,魏盛鸿先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教育司副司长、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后来又担任了中国民生银行常务副行长,直至退休。对于他在职期间的工作,人们是这样总结的:当老魏任新疆行长的时候,那是新疆人民银行分行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当老魏任人民银行教育司司长的时候,那是人民银行教育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老魏任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的时候,那是银行类法律法规产生最多的时期!这三个之最不仅彰显了魏盛鸿成功的经历,更可贵的是,他的成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他的成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是99%的知识和能力加上1%的机遇和好运气。对于魏盛鸿而言,一方面,始终不渝地坚持学习的精神让他具有了广博的学问和非凡的才能;另一方面,在每一次机遇来临的时候,他都坚定而充满信心地把握住了它们。因此,当我们今天来品读魏盛鸿的卓越成绩时,每个人的心底都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意和钦佩之情,魏盛鸿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精神,都将值得晚辈们学习和借鉴。
风起云涌 谁主股市沉浮
谈到金融,就不能不提股市。作为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魏盛鸿也有一番精辟的见解。
“股市有三个决定因素,买方、卖方、定价。中国股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股票的卖方存在缺陷。这个阶段由于人们对金融和证券还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股票,什么是上市,忽略了股市的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发行股票的主体必须是股份公司,全部资产经过核算之后才能定价。这样就出现了譬如首钢,宝钢以一个炼铁厂单独核算上市,金杯汽车运作一个分公司上市等不规范行为,仅仅把股市当作一个圈钱的手段。虚假上市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中国股市初期的畸形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股票买方的不理性。这个阶段的股票购买者主要是散户,很少有机构投资者。这时候人们的投资行为比较盲目,由于他们具备的金融知识不多,往往不关注所购股票发行公司的业绩,全凭大屏幕上股价的跳跃。这时期没有多少真正的投资者,大部分散户的投资缺乏理性,掌握的资金也较少,所以很快便被市场淘汰了。
第三个阶段是股票定价的不合理,这首先反映在市盈率上。在国外,市盈率20倍就算高了,而国内A股的市盈率动辄几十倍上百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除了监管当局的问题之外,定价没有依据也是重要原因。因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很多都不是真正股份公司,资产没有经过全面的评估,是不好定价的。此外,尽管股价与公司的前景发展有关系,但最多能算20年,如果算到几十年上百年,也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按照理性,按照规范定价,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中国的股市已经有了很大改观。首先,公司上市的把关已经很严格了,上市公司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计算,并且已经标准化,制度化;而且现在的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掌握的资金较大,立足于长期经营,由专业经理人进行运作,投资比较理性。并且,证监会也开始关注股票的定价,使价格能够较好反映股票的价值。现在一般新上市股票的市盈率都在30—40倍左右。
对于学生炒股,魏盛鸿是赞成的,但他强调学生炒股仅能作为一个实验,应该学会观察股市,研究股市,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到股票的分析中去,而不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股民来投机。“把炒股作为实习,就不会全副精力的投入到股市中去,不至于影响学业。”
关注现实 心系教育大计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大发展,也给中国的思想带来了大解放。对于魏盛鸿那个年代的人来讲,很多人由于受到改革前极左思潮的影响,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候,他们都变得无所适从,但是魏盛鸿却在那时看到了中国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曙光,他不仅对于金融业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想法,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产业行为,教育必须接受政府的干预。在设立专业的问题上魏盛鸿着重强调了学校应该在宏观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的设置,如果政府放任学校自主设立专业,就会产生很多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培养人才多而不精,供求不平衡,从而导致严重的就业问题。为此,魏盛鸿还以财经类院校举了实例。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共有19所财经院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的财经类人才与国家的相关方面需求恰巧维持了基本的平衡;但是这样的状况在1978年国家实施金融改革政策以后就被打破了。这次金融改革使得各种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起来,一时间金融人才就显得非常缺乏。国家这时便采取了不干涉学校设立专业的态度,在短短的时间里,全国上下就出现了150多个拥有金融学专业的院校,而在实际的采访调查中,许多院校根本不具备开设此专业的实力和能力,并且在培养方向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大多数院校把培养的方向都放在了管理者上,而忽视了该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教育。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量满足而质不足,金融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仍旧欠缺。当魏盛鸿回忆起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学习的情景时,感慨地的说:“当时我们所学的许多专业课都有的放矢、学以致用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着作用”。也正是由于魏盛鸿自己真切的体会和经验,他教导我们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踏踏实实地学本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魏盛鸿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榜样,更是做人的楷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崇敬——面对长期而枯燥的基层工作,孜孜不倦、毫无怨言!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赞叹——面对功过得失,不骄不躁、坦然处之。这是一个老教授的觉悟和品格,同样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成功的根本。在采访的最后魏盛鸿语重心长地说,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寄托,学生应该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创造辉煌!
采访结束了,可是我们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老校友的每一句话都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一个中财人,我们深深地为有这样的老前辈而骄傲,同时也为自己是中财的一员而自豪!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谷东洋 张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