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张富珍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张富珍,男,1931年生于石家庄市。19496月毕业于华北财经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税务系,后长期从事财税工作,曾担任西城区财税局副局长、党组书记,西城区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西城区副区长、北京市税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税务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北京市政府政策研究组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财政预算协商监督小组特邀委员、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生部兼职教授、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及学术研究委员会顾问等职。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兼职教授,现任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老老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官。


 

——张富珍


 

 


 

一生财税人  两袖清风官


 

——记北京市税务局原副局长张富珍校友


 

 


 

采访张富珍校友前,校友总会的老师再三叮嘱,一定认真准备,务必保存资料,这位老校友可是我们学校的‘国宝’。


 

“国宝”一词并非夸张,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学校建校初期的那段历史资料已断断续续、有的难以追寻。寻找散失的记忆、记录母校襁褓中的故事,既重要、紧迫,又困难重重。


 

眼前的这位七旬老人,华发如雪,精神矍铄,一声声“你们好啊,请坐请坐,喝茶喝茶!”,令我们倍感亲切。环视老校友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放着两大叠书,一墙的大书架更是装了满满的财税及文史类书籍。茶香、书香,沁人心脾。母校情、校友情,情意悠长。伴着这淡淡香气和浓浓情谊,张富珍校友将自己难忘的求学及工作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欢欣鼓舞进财院


 

1947年,石家庄解放。为了抓紧时间培养党和国家的财税干部,华北地区的第一所财经院校——华北财经学院于1948年在石家庄成立。第一届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的一中、二中、联合中学、保定地区中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12 1 正式入学。1949年,北京(当时称“北平”)解放,学校迁到北京,通过整合师资、扩展教学,原华北财经学院的教师一部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一部分成为后来的中央财经大学最早的教师,另一部分调进中财委。


 

谈及考入华北财经学院,张富珍十分高兴,仿佛时光倒流60年,又回到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欢欣鼓舞。他笑呵呵地说:“我还记得,当年我是以本专业第七名的成绩考进来的!当时的录取名单在《石家庄日报》全文刊登,我珍藏了一张,可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没收,再也找不到了。”


 

华北财经学院建立于40年代末,师资和校舍条件都非常有限,学科建设也只是在起步阶段,但专业的划分却已经比较科学,学院共分为四大系:财经系、税务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税务系的学生总计大约有200多人,张富珍所在的税务1班有40多人。最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那个炮火尚未完全平息的年代,同学们都是住在老百姓的家里,十人一屋,晚上点燃煤油灯上自习课或小组讨论。给学生上课的老师多数是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中财委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骑着马到村子里来上课,下课了再骑马回家。


 

张富珍轻啜了一口香茗,氤氲的雾气萦绕杯口,往事如烟,曾经的岁月似乎依然萦绕在他的眼前。他动情地说:“战时的学校,由于特殊情况,学制不是很正规,我们只学了半年。但就是这短短的半年,我们完成了《税法》、《会计学》、《工商管理》等课程,为以后走上财经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当时虽然进行了系和专业的划分,但各个专业都要交叉学习,税务专业的也要学会计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这就丰富了我们的相关知识,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张富珍还兴致勃勃地说起当年的老四注:收入、支出、存货、费用,期初存货+本期进货-本期销售=期末存货,等等。这些专业课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40年代末,解放区的校园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但张富珍的这段回忆却洋溢着快乐和幸福。那时,虽然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但同学们都积极参加篮球比赛等各项体育运动。学生每月可以领到购买六斤小米的货币,大家可以用它来买牙粉、咸盐,把盐搁在牙刷上就可以刷牙了,吸烟的同学还会买些烟叶。


 

毕业证书寄深情


 

张富珍在华北财经学院度过了踌躇满志的17岁。虽然只有短短半年的上课时间,但这段记忆蕴含了风华正茂的年青时代所有的理想和希望!他回忆的时候,眼角眉梢挂着愉悦的笑意,那是历经沧桑之后的淡然和从容。张富珍还向我们展示了珍存半个多世纪的毕业证书:顶端中部是毛主席头像,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是毛笔繁体楷书:


 

財經學畢業證書


 

富珍    十七   河北省石家莊縣   在本院財務系修滿  及格准予畢業  給證書


 

:王


 

副院張維翰 王自申


 

系主任:安光


 

副系主任:李涉


 

三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张富珍请工作人员把这份毕业证书给我们复印了一份,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信封,再把信封放回自己的抽屉里锁好。这张毕业证书跟随着它的主人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洁如新,由于主人的精心呵护,这张毕业证没有丝毫的折损,由此我们足可见,对于它的主人来讲,这是一件致宝。


 

少年税务专管员


 

毕业之后,张富珍被分到天津税务局管人事,17岁的他大胆地向领导请愿:“我不想管人事,也管不了,我是学税务的,还是让我搞业务吧。”当时局势还很不稳定,一个礼拜后,领导叫他打好背包去北京。到北京后,他被市税局分配到北京三座桥税务分局。那时,从解放区来的整个分局只有三名正式工作人员,一名局长、一名管人事、一名管业务(即张富珍),其他100多人都是国民党时期的留用人员。


 

张富珍开始埋头做专管员,此后的工作中,他负责过工业、商业、畜牧业、建筑业,分管过工商税、货物税、地方税、计划、会计、预算等各项事务,在繁杂的事务面前,他没有退缩,展示了老一代中财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决心和刻苦拼搏、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启了崭新的工作篇章,多次被评为北京市财税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从北京市西城区税务分局、财政局办事员、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到西城区政府财政科长、西城区财税局副局长,再到西城区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西城区副区长,后又到北京市税务局任副局长。张福珍虽然换了多个岗位,但一直在税务及相关领域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成绩,被北京市民推选为第九届市人大代表。他所在的西城区财税局曾被评为全国财政、税务系统先进红旗单位,全国财贸系统28面红旗之一。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共和国的财税事业,从一个刚走出校门、初出茅庐的学生逐渐成长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财务领域的专家,同时他也印证了新中国财税事业的快速发展。回首往事,多年的工作带给他什么启示?他强调说,做税务的一定要紧密结合会计知识,搞税务不懂会计,寸步难行。此外,法律、外贸、外语等综合知识也是必须的,只有精通业务,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时俱进,才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张富珍是诸多税务政策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对政策问题思考尤为深入。多年的实践工作,他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改革政策必须既有利生产又能保证财政税收。在谈到这类专业问题时,他思路敏捷,滔滔不绝,从个人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与老百姓生计的关系,到向企业征税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从他的谈吐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专业领域的热爱和钻研的精深。


 

多少年来,张富珍从来没有放松过理论研究。在学术方面硕果累累,已出版专著两部,在中央、省级刊物发表文章60多篇。他提出在大城市的区级政府设一级财政问题反响强烈。论文《创造条件,向分税制过度》获得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颁授的科研成果一等奖;《进一步完善税制几个问题研究》、《正确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为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服务》、《努力提高办税人员水平》、《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调节不力的原因及对策》相继获得国际税务总局、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颁授的国际税收优秀科研成果。特别是他参编的《税收咨询手册》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财政、税收、财务、会计实用大全》、《社会主义税收理论若干问题》、《财税实践与探索》论文集等书。


 

老当益壮话养生


 

张富珍今年77岁高龄,依然老当益壮。目前,他还担任了诸多社会职务和学术职务,如: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研究委员、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兼职教授。至今,每个工作日,在朝阳区地税局的办公室里都有他伏案忙碌的身影。看到张富珍如此精力充沛,我们请教他的养生之道。“我没有什么养生之道,但我深信,做人一定要与人为善,对待别人要和善,不可有坏心眼,更不能整人。当干部就一定要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干干净净做官”。他笑呵呵地说。


 

对于“淡泊”二字张富珍有其深刻的理解。他说,常言道:家有万担粮,只吃三餐饭;家有千间房,只睡一张床;家有百件衣,只穿其一件。知足常乐,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自然心情就好了,心情好了,身体自然也会好。


 

感恩之心说母校


 

张富珍始终对培养自己的母校怀着感恩之心。他说,母校不仅引领他进入一生热爱的财税领域,还教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人要清正廉洁等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他的一生。


 

采访的最后,张富珍将“踏实”两个字送给我们这些晚辈校友,并鼓励我们说,人的一生,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党的领导干部,张富珍一直老老实实做人、两袖清风为官,不愧为中财人的典范。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廖雯雯)


 

上一条:王志泰

下一条:姚得骥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