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姚得骥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姚得骥男,1942年生于河北青县。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人民银行,从事银行信贷、银行计划、银行会计等工作十几年。1979年调入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从事金融教育工作,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1984年后历任河北银行学校副校长、校长、保定金专副校长兼中专校长、保定金专校长兼党委书记,同时兼任河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院校高职评委会委员等。19993月任中国金融学院副院长。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6月中国金融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组建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任副校长。原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2003年退休。


 

 


 

三十多年来,我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


 

——姚得


 


 

桃李满园 育人不倦


 

——记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姚得骥校友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621班,是中财历史上的传奇。这个50人的班级不仅出现了30多位司局级以上干部,而且大多数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部门的负责人,被誉为银行行长班,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财金黄埔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班集体当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曾经多次面临进入各大银行的机会,但都主动放弃,他甘愿作一个专科学校的校长,将自己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国家财经教育事业,他就是姚得骥校友。


 

母校深恩 没齿难忘


 

提起大学生活,姚得骥感慨万千。他深情地说,大学阶段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母校思想的熏陶、老师们的教导都让他受益终生。


 

回首往昔,姚得骥感慨地说,当年,学校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至今难忘。为了教育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校里除了专门的政治理论课外,还组织同学们到北京顺义、河南许昌等地参加“四清”运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群众,增强了阶级观念、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作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授,姚得骥至今还对母校当年的教学工作评价很高。当时教学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师资方面,当时的       金融系   老师一部分是从业务部门调来的,如     俞天一   老师等。另一部分是从外校调来或者大学毕业生。老师们总是力求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大家。他至今还记得,     俞天一   老师讲课从不用教案,而是先发一份提纲给学生,每一堂课所讲的内容铅印成单篇发给他们,现讲现发,学生到期末装订起来就是一本教材了。还有很多课程都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比如上农村金融课,老师带学生去山西昔阳县,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村金融到底是怎么搞的;学工商信贷,带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实习。学生们跟着基层信贷员审查企业的贷款申请、研究企业的资金用途、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还参加企业的业务会议、财务会议,甚至深入科室、车间,帮助企业用好资金。


 

在校时,姚得骥发奋读书,不敢稍有懈怠,可毕业时他们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一纸令下,所有应届毕业生暂不分配,全体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直到19686月,最终的分配方案才出来。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姚得骥与同班同学李巍相互鼓励、互相帮助,最终成为了恋人。后来,他们又一起被分配到贵州,并成为了终身伴侣。


 

在贵州的日子是刻骨铭心的,也是他们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城市里是“水泥马路”,而那里却是“水”和“泥”的马路。有一首民谣:“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天无三日晴”,是当地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处于“文革”期间,全国上下一片纷乱,作为革命老区的贵州也不例外。被分配在贵州省人民银行工作的姚得骥没有卷入这场纷乱,他认定,既然组织把我分配到这个岗位上,我就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很多时候,银行中其他岗位的人都跑出去闹革命,姚得骥就替他们上班,完成他们的工作。也就在这期间,他学会了银行会计、农村金融、银行计划等大学里没有学到的知识。


 

回忆起那段时光,姚得骥说:客观地讲,正是母校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适应环境很快,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强。母校的教育给了他们坚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让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具体实务时能从容应对。他们这批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之所以很快就能独挡一面,与母校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树人为业 桃李满园


 

70年代末,国家强调要提拔年轻、有学历的干部。在基层从事银行信贷、银行计划、银行会计等实际工作十几年以后,1979年,姚得骥和夫人李巍被调入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从事金融教育工作。由于当时学校师资紧张,他一个人要教很多门课程,包括工商信贷、结算管理、计划管理、货币银行学等。那段时间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授课和行政工作哪个都不敢放松。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银行计划与资金管理》、《银行经济信息概论》、《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等十余部著作和教材。在《中国投资与建设》、《河北金融》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八五”重大科研课题《中国金融教育体制研究》,为金融教育的宏观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姚得骥的学生遍布各地,很多人被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这使他深感欣慰。保定高等金融专科学校金融学科的建立,同为中财校友的姚得骥      和         他的   夫人李巍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姚得骥开玩笑说:“第一批评教授时,一共评了四个人,我们家就占了两个。这与母校对我俩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姚得骥如数家珍地说起,他们这个“银行行长班”果然名不虚传:学习委员李金华曾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班支书戴凤举曾任南昌市委副书记,并在国家审计署任过职,后来又成为中国再保险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文艺委员樊晡生退休前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党委书记;班长杨任远是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又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宣传委员谭绳喜是中国审计报社社长,还有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王希坤、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钱中涛、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曾广宇、原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原上海市工商银行行长沈若雷等等,都是活跃在金融界或国家机关位高权重的领导。姚得骥再三说: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    


 

八十年代,姚得骥在河北任校长时,曾有多次机会可以去各大银行的分行或总行,但他却多次放弃。我们为此深为不解,他微笑着说:“开始时,对银行确实有点羡慕,毕竟也在银行干了十几年,干起来也顺手。组织上当时跟我说,找一个像你这么合适的高校校长很不容易,要找一个接替的人还真不好找,再说你也在保定金专工作了那么多年了,人际关系挺好,群众反映也不错,就先别走了”。想到自己1979年来到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工作,1984年就开始担任校长,这其间得到同事们的大力拥护和支持,更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一切都使他深怀感恩之心。于是,姚得骥在保定一直工作到1999年。对此,他无怨无悔,毫不遗憾。他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些年来,每当听说自己的学生做出成绩时,他就好像自己取得了成绩一样高兴,这是对他事业的最大认可。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对自己30多年的工作生涯,姚得骥是满意的。他说:做人要忠诚,对同志忠诚、对事业忠诚。做领导,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学会换位思考。群众的要求,合理的、自己能办到的,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帮人家解决困难。不合理的或者自己确实办不到的,就要和和气气地与人家说清楚。正是怀着这样的思想,姚得骥的人际关系一直非常好,退休后,还有很多往来密切的好朋友,很多普     通   老师、普通工人,过去接触虽然并不多,但是退休后,大家却都对他特别好。他说:知足者常乐。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在社会上非常受人尊敬,退休以后,他从未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专业,还继续为社会发挥着余热,这对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赵瑞婷)


 

上一条:张富珍

下一条:董锋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