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春,男,1946年1月生于山西省沁县。1965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银会专业。1969年毕业。1970年分配到太钢基建供应公司工作,先后在冷轧矽钢片热处理车间、工程和供应公司制材车间劳动锻炼,后任太钢设备处政工组理论干事、宣传组负责人,1975年5月调入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工作,担任理论教员。1984年2月任中共太原市委讲师团副团长。1989年9月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第一副校长,1994年7月任市委党校党委书记,1997年4月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2003年3月当选为太原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人应当永远怀有赤子之心,永远不能忘了根。
——刘新春
不知疲倦的耕耘者
——记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新春校友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我们采访了现任太原市老龄委副主任、市老龄协会副会长兼《并州老龄》杂志主编刘新春。
刘新春在太原市老龄委有一间十分宽敞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各种资料、文件和书籍,桌上的电话铃响个不停,可见他的工作十分繁忙。
穷而弥坚 学贯平生
刘新春出生在山西省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勤劳朴实,谦恭本分。他自幼聪慧,深受父母
和
老师的喜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读初中时,刘新春的父母在一年内相继去世,沉重的打击使他常常以泪洗面。父母不在了,只留下他和姐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身处逆境之中,反而激起了刘新春奋发读书的意志。
1965年,刘新春顺利地考入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69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企业,一面当工人,一面做宣传,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他说,与书为友,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青年时代,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费尔巴哈论》、《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等十余部马列经典著作及相关文献,并写下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为他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刘新春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除了马列主义理论外,他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认真学习,而社会日新月异的各类现实问题更是他特别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有人说,刘新春身上有“两怪”:第一怪是他所工作过的办公室,总是像一个图书馆或资料库。各类书籍、资料,各种报刊、杂志总是堆积如山,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是资料室管理员。第二怪是他的工作从来没有作息时间,他从不像别人那样按时上下班,基本上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办公室里,不是看材料就是写文章,这个习惯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教授二字 名至实归
刘新春授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他在太原钢铁厂讲授《费尔巴哈论》,后来又在太原市委宣传部理论处讲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过,他成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和宣传者。在担任太原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后,他负责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负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本理论的普及,使太原市28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他牵头创办的《学习与辅导》杂志,一时间成为省城各界争相阅读的刊物,发行量达到15万册。1988年5月,他获副教授职称。
1989年8月,他调入太原市委党校,相继担任第一副校长,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他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分析党校的地位与作用,使太原市委党校的教学、科研以及整体管理水平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教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此期间,党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6个,开办函授本科、大专班,培训各类干部15000余人,完成各类教材和著作160余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超过1000篇,太原市委党校先后20多次被中央党校、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委、太原市委授予“先进办学单位”、“优秀学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先进党组织”等称号,成为全国同级党校中名列前茅的先进单位。刘新春也被大家公认为是称职的带头人。1994年12月,他被评为教授。
在处理好党政公务和坚持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始终坚持带头讲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言简意赅、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因人而异。他能根据不同听众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讲课的角度与内容;他密切联系实际,使深奥枯燥的理论尽可能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他讲授的地点除了党校的课堂外,还遍及省内外诸多地点。听他讲课的人中有省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院校学术科研部门的研习者,也有机关、部队、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甚至乡镇、农村、街道的人员。他被省城多所高等院校聘为特约教授,还被最基层的太原市三桥地区文明市民学校连续9年聘为兼职教授。由于他的演讲内容有特色,注重把握群众心理,台风与口才也不错,因而得到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誉。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中,他在各类场合演讲不下1500余次,听众人数在30万人以上。多年来,在教书的同时他一直坚持理论研究。他的研究与时俱进、与民生挂钩、与实际相联系,并不断深化认识、探索新的方式和内容。到2001年,他已完成出版各类著作18部,超过200万字,有25篇影响较大的理论文章被国家级大型文库收录。1982年以来,他先后20多次被中央党校、省委党校、中共山西省委、中共太原市委等授予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太原市首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1995年12月,他出席了“全国党校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胡锦涛同志为他颁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殚精竭虑 立法为民
2003年3月,刘新春当选为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教科文卫方面的工作。从那时起,他的整个身心又投入到人大工作之中。他一方面主动向老主任和老同志请教,认真学习宪法和人大工作的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俯身向下到有关部门和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群众反映和太原市的实际,首先在教育上下功夫,重点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法的贯彻落实。他针对教育乱收费、教学经费不足、教学环境较差以及原有学前教育方法落后等问题,逐一向政府提出相应建议,通过教育法规范政府依法办教,并出台了《太原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经省人大批准颁布实施。
2003年“非典”时期,为监督《传染病防治法》和《食品卫生法 》的落实到位,他四处奔波,在电视台《新闻对话》栏目中与市民对话,到各个医院检查监督。由于工作到位,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为加大防治艾滋病力度,他殚精竭虑,排除干扰,与有关方面的同志一起调查研究,领导制定了《太原市艾滋病性病防治条例》,通过各方面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条例在人大常委会议上通过,由省人大批准实施,使太原市成为国内较早立法实施这个条例的省会城市之一。
刘新春对文化历史情有独钟,对文物保护倾注了满腔心血。在他的积极倡议下,太原市出台了《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及《太原市旅游管理办法》,支持修复了大关帝庙、唱经楼、拱极门、皇庙等重要文物。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对全市的主要文物从内容、地址到现状都已稔熟在心、如数家珍。他到人大工作四年多,促成多项立法条例和决定。还亲自写了《关于西方议会制度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坚持人大制度建设政治文明》等数十篇有见地的研究文章,得到省市人大的好评。
亦唱亦吟 讴歌社会
刘新春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他从小喜爱文学与艺术,上中学时就创作诗歌、剧本,曾获过优秀演员奖。参加工作不久,他写过歌颂劳动模范的诗歌联唱、写过小说《洪师傅》、《标本》等。2007年5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新春诗词选》,从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仅在事业和写作上成绩显著,而且还是一位作品颇丰的业余诗人。仅这本诗词选,就收入他的诗作500余首,分五言、七言格律诗、长短句、自由诗等四类,其中七律最多,近300首。虽然旧体诗词中格律诗最不易学,但他从少年时写起,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偏爱,实在难能可贵。诗以言志,他通过诗词这一载体,描绘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以下选三首以飨读者:
送市委党校90级同学毕业
社稷千秋业,安危系众才。
为求真理道,岂上黄金台。
峡中行
车进山门眼未休,恍如仙子梦中游。
云卷云舒蓝天印,山隐山浮彩画图。
黄叶妆成金世界,红霞染就火峰头。
人生走马匆匆过,几度风光能驻留?
临江仙·沁州黄
常记儿时遭困苦,粗糠野菜充粮。
偶有小米煮粥汤。
朝廷纳贡品,尊号“沁州黄”。
冬去春归花万树,期来小裕时光。
珍珠粒粒散清香。
新炊待厚友,出口富家乡。
几十年时间,他始终处于学习、工作、思考、写作之中,即使随团出访美国,在行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写下五万余字的随访笔记,回国后,连续在电视台作了三个专题,还写出三万多字的《访美琐记》,刊登在《党的建设》杂志上。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他具备常人比不了的工作热情时,他说:“这恐怕同我的经历分不开,我是个孤儿,是党、国家和人民抚育培养我成为一名大学生,我要努力工作,用我的一生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中央财经大学山西校友会:
赵
君 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