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吴芸

发布日期:2019-04-19 | 赞:


 

吴芸,女,193112月生于江苏省如东县。1951年考入中央税务学校(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专业,1954年毕业。1954-1956年担任哈尔滨市三机部四局120厂经济规划组副组长、团支书、总支委及厂级政治理论辅导员;1955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61958年调三机部四局计划处,主管西北五个新建厂(泵机、发动机、仪表等),负责编审工厂年度计划;19581981年调三机部625所(新建航空工艺研究所)计划科,主管发动机、振动测量和焊接工艺三个研究室,后调任全所科研生产总调度;19621963两年连续获通令嘉奖,1979年被提为工程师,1981年调到国家经委、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科研处,负责科研计划管理、制度建立、编审、上报及对外协调等工作,并负责“京津塘地区能源供应和能源结构问题的研究”课题的组织牵头及课题的研究综合报告、评审、上报等一揽子工作,组织中央和地方部门共27个单位89名科技人员,从19828月开始,历时20个月完成;该项目成为国家编制该地区国土规划纲要的科学依据之一,并在1984年被中科院评为二等奖;1988年离休,现归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同年,被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行署聘为行署顾问;1990年被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行署聘为行署顾问;1987年,担任阿里地区(海拔   4500米   )能源调研组组长;1988年立项、1990年建成发电的“西藏阿里地区10KW光伏试验示范电站的设计与建设”,项目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留不住光阴,让岁月留下记忆。


 

——吴芸


 

 


 

做一个坚强实在的人


 

——记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原副研究员吴芸校友


 

 


 

初见吴芸校友就觉得她是个特别亲切健谈的人。虽然已经70岁多岁高龄,但仍思路清晰、谈吐不凡。她一直强调:人一定要活得坚强,活得实在。听她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实在的老人,历经风雨却始终面带微笑……


 

艰难和喜悦


 

1951年,吴芸只身来到北京求学。那时正值解放不久,社会阶级斗争复杂,国家也正处在困难时期,学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她回忆说,当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有幸参加高考,一个人从南通坐了六个小时的夜班船天亮后抵达上海,然后赶往考场参加考试。考试结束算是松了口气,然而旅途的劳顿慢慢袭来。当时,一同参加考试的大部分学生是上海人,她从如皋来,又是在职干部,虽然被允许报考大学,但由于高中学业已掌握不全,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参加考试,能否考上自己并没有把握。主管领导对她说:如果没有考取,就再回来工作。因此,她临行前没有带行李,只带了几件单薄的换洗衣服。没想到,考试成绩一公布,她竟然被录取了,并要马上随车集体前往北京,没时间回家取行李,就这样,她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三年来,她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全靠学校发给的16元生活费维持,生活非常简朴。尽管如此,在抗美援朝捐款时,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生活费。如今,我们看到的吴芸依然是一个生活极为简朴的人。


 

当提及来到学校时的心情时,她说,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教学楼,都是平房,宿舍是四合院,六个人一个宿舍。有的同学有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可她当时只有一个布包袱,除了两件换洗衣服,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那时候,她就一门心思:能读书实在是太好了,读书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同学们读书都非常卖力,学校的图书馆很小,经常挤满了人,很多同学都是坐在宿舍的床边用功,一人一个小马扎,一看书就是大半夜。


 

1952年春天,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的师资力量大大增强,授课老师大多都是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老师一般都上大课,学生们全靠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还互相借笔记,对照、补充。吴芸感叹道:“那时候,我们的老师都以身作则,非常艰苦朴素,也非常认真!”班主任谷世芳老师、教务长何方明老师,都像长辈一样关爱她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思想上帮助他们。她当时担任了总支委员、支部书记、班长等职务,经常组织团员活动,比如打球、溜冰等。还时常找积极分子谈心,一起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冬天,大家在宿舍院内泼水冻冰,形成一个天然的溜冰场,整个冬天,同学们都在自制的溜冰场上玩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快乐和难忘。说着说着,她嘴里蹦出一个个可爱的名字,“小宁波”、“小胖”、“小阿弟”……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大学时代的那份最纯真的快乐,感受到了她脑海中那些温暖和美好的回忆。  


 

意气风发展才华


 

1954年,吴芸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哈尔滨的120厂(飞机发动机厂)工作。她和其他四个人一起到了这个北方城市,冬天的哈尔滨都是在零下40多度,初到东北的她当然不习惯这么寒冷的天气。但是,当我们问她为什么去哈尔滨的时候,她率直地笑了:“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啊!”


 

在哈尔滨120厂时,吴芸接触的是全新的东西,这是她第一次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厂里,她主要是搞经济计划,所学过的经济知识全能派上用场,特别是经济活动分析这门课,给她的工作带去了不少便利。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在三个月内把全厂的情况搞清楚,这样才能工作得更顺利。于是,她每天下基层跑,和工人们接触,了解生产的基本情况,熟悉产品的流通过程,就这样,意气奋发的她把工厂管理得有声有色。她说,那时单位对她们这些大学生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敢放手让她们去做,这也就给了她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用扎实的经济基本功和火热的工作热情把哈尔滨120厂搞得非常活跃。敢想敢干是她的工作风格,认真踏实则是她的工作方式。


 

19568月,组织调她回北京,安排在三机部四局计划处主管工厂工作,依然做她的计划工作,但是又不同于曾经的工厂工作,她又面临新挑战。那时的工作要求是:要具有政策性,计划的严肃性和可行性,还必须抓住新厂计划管理的规律性。为此就得经常出差,检查计划贯彻落实的情况。当时,她们是按照苏联的一套计划管理模式,有时陪苏联专家下厂,了解和检查工作。她还回忆着,周总理曾接见她们这些航空人才时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当时,她们想也不敢想。


 

195512月吴芸上报年计划来北京,爱人的单位给他们办了结婚登记手续,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第二天,她便匆匆返回了哈尔滨。1956年,吴芸调回北京,组织给他们安排了12平米的两间房,这一住就是5年;1960年搬到单位二层的筒子楼,这一住又是30年,1991年才搬到现在的住处。1958年,吴芸调到了新建的625所(航空工艺研究所)工作。先是主管三个研究室,后负责全所的科研生活总调度,业务开展上还有全所科研经费核查、对外协作等等,并建立了一套科研管理制度。1981年,她调到国家经委、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新建)科研处。1984年,她还组建了中国能源情报网——全国200多个能源单位都参加。她担任常务理事兼办公室主任,主要组织能源课题的研究和学习研讨等。她几十年的工作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业务上也是多变的。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党组织需要她,把她放在那里,她就干在那里,事在人为!她一直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在离休前,吴芸完成了一项难能可贵的能源调研任务——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能源调研。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地区上报更多项目,她不畏艰难,攀登海拔 5120 的门士煤矿井上,当一行4人从车里出来的时候就因为缺氧而不能活动了。为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她在平均海拔 4500 的地区调研了近两个月。在艰苦的环境中,她坚持工作,从不懈怠,圆满完成任务。此后,她的工作并没有完,她要向国家申报项目和经费,为阿里地区将新能源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第一,西藏阿里地区华吉县10KW光伏试验示范电站的设计与建设;第二,门士煤矿的建设投资。第一项由国家计委审批于1988年,下达为国家科研工程项目,该项目于 1990 6 8 建成发电,并获得二等奖;第二项由国家煤炭部地方局立项,每年下拨资金。同时,吴芸为阿里、山南地区的建桥、修路向国家计委、交通部申报立项,另有治沙等工程同样获得批准、安排投资。1991年,她在拉萨参加了申报国家阿里地区水电站的论坛会;1993年,她参加了山南地区申报国家遗产论坛会。阿里地区作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巍然于地球的第三极。美国人形容说:“你要知道月球是怎么样的,你就去西藏的阿里。”1987年初夏,她千里迢迢,克服高寒缺氧,直上高原去阿里。她不是为了领略月球风光,而是为了阿里人民的幸福。


 

风雨飘摇中的坚强


 

“文革”的日子,对于很多经历过的人来说,无疑是记忆深处的苦旅。说到“文革”的时候,吴芸的脸上出现了复杂的表情,她紧皱着眉,眼角隐约可见沧桑的痕迹。她缓缓地说着让她刻骨铭心的往事“有的老同志,本身没问题,硬是被冤枉啊,受不了就跳烟囱了……残忍啊……”。我听到了她强压的平静语气下的愤怒。她说,在那段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她一次次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挺过去。


 

当时,吴芸的爱人支援三线建设,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一个三年级,一个一年级。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政治学习,九点才能回家,她的单位在八里桥,家住和平里,早五点就得离家,晚十点才能回家,在途中,她得换乘3次车,等到了家,孩子们早都睡了。有一次,她回到家却发现家里的门都锁上了,怎么都打不开,不得以她只好拼命地敲门,直到把孩子们叫醒,这之后,孩子们总是要等到妈妈回来才肯睡觉。尽管关于她的大字报贴满墙,但是她的孩子们始终相信她、理解她。年幼的儿子总是对她说,“妈妈,大字报不可怕,大字报不可怕……”这么多年来,吴芸始终都没有忘记儿子的话,这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说,那时候她的心里相信党、相信人民,也相信这一切苦难都会过去。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她积极地面对一切,坚强地忍受所有的身心磨难。她说,人的一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来了,就要迎接、要勇敢面对。


 

殷殷期望  寄语母校


 

五年前,学校五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吴芸第一次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母校,见到当年的老师她感到特别亲切。同学们再聚首,百感交集,只是时间短暂,才相聚又道别,言未尽,情未了,思绪万千。她说,多年来,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政界、商界、学界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有成就的人更多,尤其是对这改革开放30年的贡献真是举不胜举。她希望在读的同学们要好好读书,踏实学习,把知识学好,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她说,人的一生留不住光阴,却可以让岁月留下光辉的记忆……


 

结束了对吴芸校友的采访,我们一行人都感触颇深,不只是因为她的经历、她的心态,更多的是她的意志、她的坚强。也许是时代的原因,我们很难理解她那历经岁月磨砺提炼后仍有的释然和超脱,可是,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她生命的厚度。带着她的祝福“我们天各一方,月光一轮,但愿人长久,相约2009年母校60年大庆时”,我们期待……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程希玺)


 

上一条:刘新春

下一条:刘根富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