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李同良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李同良,男,1942年生于上海崇明。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1968年进入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工作,历任财务处副处长、总裁办公室主任、财务公司总经理。199711月至200211月,任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爱好文史、书法,著有《灯下杂记》、《东拉西扯集》、诗集《长啸短吟集》等。高级经济师、高级国际商务师。


 

 


 

树大应赖勤培育,不走歪道走向阳。


 

——李同良


 

 


 

在平凡中创造业绩


 

——记中国五矿进出口集团财务公司原总经理李同良校友


 

 


 

在北京车水马龙的北三环附近,沿着商户林立的小街向里走,曲径通幽,李同良校友的家就在附近的一处闹中取静的花园式小区。在他的家里,我们静静地聆听他学习和奋斗的经历,倍受鼓舞。窗外,一派淡雅的绿意怒放出盎然的生机。


 

刻苦求学 感恩之心


 

李同良考大学是在1962年,当时,我国经历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在经济上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大学招生上也执行“宁缺毋滥”的政策,因此,那一年考大学尤为困难,竞争非常激烈。李同良所在的上海崇明中学升学率不到百分之十,一个班50名同学中仅有4名考上大学,李同良就是在这时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唯一的一个考进北京的学生。


 

因为喜欢文史,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是对外经贸大学英语系,第三志愿才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而正是这个最后的志愿,却成为改变他人生之路的关键并且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当时,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有三个特色专业,即财政、金融和会计。李同良对于财政和会计有所耳闻,却并不知道金融是什么,勇于尝试的天性使他选择了充满新鲜感的金融专业。


 

家境贫寒的李同良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卖苦力维持生活。带着破脸盆、破网兜、穿着破旧的土布衣裳他来到学校,满怀憧憬地开始了大学生活。深知生活艰辛的李同良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起,他就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被减免学费,从中学到大学,他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到了北京,第一个冬天的棉衣就是他用自己的助学金买的。他感慨地说,一路走来,正因为有了国家的资助,像他这样的穷孩子才得以在十分艰难的境遇下完成了学业。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深怀着回馈社会和服务国家、人民的感恩之心!


 

在大学期间,为了节省开支,李同良连花5分钱看一场电影也舍不得,笔记本也都是用废纸装订的。1966年大学毕业,恰逢“文革”开始,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他们这一届学生直到1968年才分配工作。李同良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拿到46块钱工资时的喜悦心情,他在四道口买了一件毛背心,这件珍贵的毛背心如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即使生活好了,不必再穿补丁衣服了,但艰苦朴素的精神仍要发扬下去,毕竟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还很不均衡,还有许许多多人的在受苦。


 

谈到当年的老师,李同良说,那时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在金融系第一次大会上,系主任张焕彩说:“你们将来一定要做金融家”。在那个忌讳说“成名、成家”的年代,       张焕彩   老师却大胆地鼓励同学们要做未来的金融家,这对李同良的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一片期望。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叫张玉     文的女   老师,她主讲货币银行学,嗓门极大,课讲得深入浅出,井井有条,非常生动。还有从银行第一线步入金融教学岗位的     俞天一   老师,他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由于当时上课用的是苏联教材,缺少实例,     俞   老师在讲金融理论课时,充分结合工作实践,引人入胜,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还有班主     任刘春阳   老师言传身教,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2007年,     刘春阳   老师80大寿,同学们从四面八方热热闹闹地聚到一起,共同为     刘   老师祝寿,那其乐融融的场面使人终生难忘……时光飞逝,但李同良至今还牢记着当年教过他的     那些   老师,并常常把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体现在诗作中。19654月,他在河南许昌参加“四清”运动,当时的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姜明远副院长专程去看望学生,他很受感动,写了一首《关怀》,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内容是:


 

关 怀


 

(一九六五年四月“四清”中)


 

满头白发姜院长,不辞千里路途长。


 

身在北京心在豫,百多师生总思量。


 

无微不至来关怀,领导同学一心肠。


 

牵肠挂肚记心间,不知长成啥模样?


 

树大应赖勤培育,不走歪道走向阳。


 

服务五矿 勤恳敬业


 

1968年,李同良被分配到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当时,留京名额非常少,只有外贸部有名额,而李同良正是留京的“种子选手”,也是学校那一届毕业生中唯一留在北京市区的。这是因为那时金融62级中大部分人是学俄语,只有少部分人学英语,而学英语的李同良,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加上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隶属于外贸部,属于外事部门,对政治素养要求很高,李同良家庭出身好,即所谓“根红苗正”,这很符合当时的政策要求。来到外贸部报到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做财会工作。半年后,又到广东汕头郊区的牛田洋农场接受再教育。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一次“生死逃亡”的大劫难。   1969年     7月     28日   ,汕头市刮起了20级以上的大台风并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海潮。这场灾难,夺去了许多解放军战士和年轻学生的生命。李同良说,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第一位的,无谓的牺牲,不是明智的选择。可惜的是,当时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曲解,使人们忽视生命的价值,把财产高于生命来对待。这场大灾难,引发了他的很多思考,使他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使他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


 

19704月,李同良结束在牛田洋农场的再教育,回到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很快他又到河南“五七”干校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劳动改造。那时,他们连队150个人要种500亩水稻,非常辛苦。从“五七”干校回到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后,李同良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工作上,他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历任总经理办公室秘书、总裁办公室主任、财务处处长。


 

1983年,他担任财会处处长期间,公司业务量很大,每天要处理四五麻袋的进口业务单据,当时的计算技术和信息处理还十分机械和落后,他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1993年,中国五矿进出口集团成立,随后又成立了财务公司,李同良一边做总裁办公室主任,一边负责财务公司的筹办工作,而后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由他担任财务公司总经理,开始了五年的金融业务工作。    


 

199711月,他被派到香港,任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回忆起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工作的点点滴滴,李同良尤为动容。他说,如今的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已跻身世界500强。说到此,他流露出自豪与欣慰之情。


 

在李同良的职业生涯中,还有过八年的外交官经历。其中,1978-1982年,他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工作,1988-1992年,他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后又在香港工作五年,所到之处,都赢得了一片赞扬声。李同良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勤业敬业,热爱工作,从不见异思迁;二是做事认真,不敷衍。也正是因此,他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一直有很好的口碑;三是永远牢记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四是不断充实自己,在知识和观念上要与时俱进。比如外语,需要平时勤学,李同良良好的英语水平,正是他外交官工作的基础;五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严格,但对生活常怀知足之心。六是抓住机遇,赢得发展。李国良校友认为,成就是机遇造就的,而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他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他永远要感谢时代造就了他。


 

喜欢文史 笔耕不辍


 

一走进李同良的家,首先映入眼帘里的是一幅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巨大的书柜里是一排排分列整齐的中外书籍。足可见,房间的主人是一个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李同良说,他自幼酷爱文史与书法,主要是因为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启     蒙   老师。当时,老先生既让同学们练习书法,又让大家背诵古文,那种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使他觉得特别优美动听,逐渐喜欢上了古文诗词;他酷爱书法,而且行文不拘章法、挥洒自如;对于诗歌他颇有见地,他主张诗文不必太拘格律,只要有诗意就是美文。他的书柜里从《论语》、《孟子》到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应有尽有。他能对《红楼梦》中的具体章节娓娓道来并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谈到高鹗写的《红楼梦》续,他认为过去人们对于作者的评价大多有失公正,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作的权利,高鹗不应该放在被批判的位置上;谈到探春,他一反褒扬和肯定的主流观点,而是认为在金陵十二金钗中,探春是一个最势利的人物;关于《刘心武说红楼》李同良赞赏他的自创意识和勇敢尝试,但不主张人们片面地以“秦学”来解红楼之迷;对于唐诗宋词他也颇有研究,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就王维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做过详细解读,分析出诗中时间与景物的矛盾性,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轰动一时的《百家讲坛》现象,他认为在大众中宣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不能随意解读历史,他极力主张,讲历史不能臆想推测,不能哗众取宠,普及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前提是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李同良对于文史的钟爱以及崇尚自由的文化气质。他喜欢写作,退休后已经出版了三本著作,既有散文、随笔,又有回忆录、诗集,如:《灯下杂记》、《东拉西扯集》、《长啸短吟集》等,他坦言出书不是为了名和利,完全是兴趣使然,自己花钱出书,珍藏记忆,乐在其中。令我们惊讶的是,66岁的老校友能快速地使用五笔打字并自己在电脑上完成自己的著作,其勤勉和功力,可见一斑。


 

热心建议 深情寄语


 

李同良所在的金融系622)班共有近50位同学,毕业后大多在金融财经战线工作,其中有十多人是司局级以上干部,许多同学成为了银行行长。为什么这个班级的学生能相继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呢?李同良认为是基于五个因素:一是重视理论研究,思想活跃,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是金融622)班同学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善于思考,这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富有团结友爱精神。那时同学们感情深厚,几十年后仍保持着友谊,见面感觉非常亲切。2006年,62级校友北京聚会,班上同学到了20多人;2007年,班上30名同学一起去湖北旅游;2008年,20多位同学又相约到南京等地相聚。三是工作踏实,不张扬,不求名利,不见异思迁。有的同学直到退休,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四是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虽然有的同学已升任省级领导或成为司局干部,但他们都是从基层一点一滴做起,任劳任怨、踏实本分地做好本职工作。五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以李同良为代表的一批老校友,虽然其中不乏身份显赫的官员以及著名学者,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保持着一颗平常的心,即使与晚辈学生交流,也是和蔼热情,滔滔不绝,有的甚至成为了忘年交。


 

谈到对母校发展的建议时,李同良意味深长地说,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踏实肯干,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就有几十位中财各届毕业生。现在学校规模渐大,名声渐长,但理论方面有待突破,非常希望看到更多的由中央财经大学老师编著出版的学术专著。希望广大小校友们要踏踏实实学好专业知识,一代更比一代强!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王磊  杨中英)


 

 


 

 


 

上一条:高继鲁

下一条:陈永良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