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杨新忠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杨新忠,男,1947年生于江苏。1964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下放到湖南,参加为期两年的“四清”运动。1968年毕业。在基层锻炼七年。1975年调入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厦门经济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5年调回中国银行福建分行,随后被任命为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副行长,直至退休。


 

 


 

爱拼才会赢。


 

——杨新忠


 


 

坎坷前程路 拼搏走一生


 

——记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原副行长杨新忠校友


 

 


 

期待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采访了64级国际金融班校友杨新忠校友。这是一次很珍贵的交谈,我们受益匪浅。校友总会这座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和学长面对面的机会,可以亲身感受杨新忠校友这位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


 

出身贫寒 彰显传统美德


 

1947年,杨新忠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母都是朴实厚道的庄稼人,一生与土地打交道,他们为人处事处处流露出农家人的质朴和诚实。这种耳濡目染对杨校友的成长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身处穷困农家,年幼的杨新忠饱尝了贫穷给这个家庭带来的苦难。他很早就在内心树立了一个要走出农家、要改变自己命运、要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理想。这个梦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引他走向成功的风向标。杨新忠的父母深知,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识的贫穷、志向的短小、眼界的狭隘。所以,他们对儿子的学业一直大力支持。家人的支持固然重要,而自身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尽管穿的是补丁裤、吃的是棒子面、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冷床板,但是他从未让这些琐事影响到他对未来的孜孜追求,相反,他还以此作为鞭策自身前行的不竭动力。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论多大的困难,在杨新忠看来,只不过是考验自己能力的试金石而已,他希望接受挑战,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一直想在大风大浪之中力争上游。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后,他要去自家田地里干活,基本上没有玩耍的时间。在他看来,这是充满欢乐的事情,从来不觉得辛苦。在学校,他的成绩始终出类拔萃。


 

读完初中,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顺利的进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学习。在高中学习期间,他依然保持努力奋斗的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十七岁的他如愿进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学习,主修国际金融专业。当时,国家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学校的一切也是百废待兴。来到一个新环境,面对艰苦条件,他选择了愉悦的接受。虽然当时国家免除了学杂费,可生活费对他的家庭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新的困难。因为缺少经济来源,母亲不得不把家里的鸡蛋拿去卖,一个鸡蛋只能卖四分钱,就算这样,一个月也才能给他汇来两三块钱而已。在学校里,杨新忠常常与饥饿作斗争,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他把自己埋进图书馆里、关在教室里、扎进书堆里。就这样,当两年后学校因“文革”停课时,他已经基本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这为日后的他从事金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二结束时,受“文革”影响,学校停课了,大部分同学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虽然一些“极左”思潮在“文革”早期的确影响了他们这代人,但是大学生毕竟是一批思想先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文革”后期,他们慢慢看清了这场“革命”的实质。“文革”十年,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来说是一场浩劫,更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但这一代人也因为这场劫难而接受了锻炼和考验,意志更加坚强。面对复杂的情形时,判断能力也更强。


 

在湖南参加劳动的两年里,杨新忠和一起被下放到这里的同班女同学日久生情,并最终结为伉俪。1968年他和妻子一起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毕业,并双双被分配到福建。刚开始时是到部队农场参加劳动,后来他进入福建某县政府机关担任职员,一做就是七年。在基层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层锻炼七年后,他被调入中国银行福建分行任职,很快由一名职员逐渐被提拔为科长、处长,最后成为中国银行福建分行行长,直到退休。在多年的工作中,杨新忠既体验了当时在香港开展金融交流工作的困难,又感受了在厦门“联合发展股份公司”推进改革的艰辛,更参与并后期主导了做大做强中国银行福建分行的进程。讲到这些,杨新忠面带微笑,表情深处透露出一个成功者的坚毅与自信。他一直重复这样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80后、90后纷纷张扬个性、大呼“舍我其谁”的背景下,谦虚这一传统美德,似乎已被束之高阁,但我们从杨新忠的身上却深刻体会到这一传统美德的魅力。刚刚从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的职位上退休的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和工作上的成绩,只用了一个“一般”来评价。这跟他的成就相比,似乎大相径庭,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低调而谦逊的人。无论谈到他的哪次升迁,他都会把党和国家的栽培、同事的支持还有领导的器重放在首位,而自己的能力及背后艰辛地努力,总是被看得很淡。无论对于同事、下级还是子女,他都善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有这样的品性和人格,成功自然水到渠成。从他的话语中,我们感悟到,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成败,永远要勇于虚心向他人求教。一个人,如果真正能以淡泊宁静的态度来面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功,这是难能可贵的。


 

杨新忠是一个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问题的人。在我们的采访中,他谈笑风生,从“文革”后的社会状况,聊到当今后奥运时代的经济发展;从曾经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中山装,谈到当前的非主流装扮;从学校的往昔,谈到今日,学科的扩展、软硬件设施的完善,甚至兴致勃勃地谈到了校园餐厅里的风味小吃……不知不觉中,在他的举手投足间,我们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和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的关怀和美好祝愿。他常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在他长期的工作中,即使做为一名领导,他也从不高高在上,而是非常体恤关心别人。


 

 


 

锐意革新 重建工资评定机制


 

1988年,杨新忠临危受命,被调往厦门经济开发区任“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当时已经面临倒闭。接到任命,他毫不迟疑,即刻起程。到任后,他仔细分析公司现状、审时度势,首先取得了厦门市政府的支持,随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井然有序的改革。第一步,召开公司全体员工大会,确立了革新求生的理念。之后成立了人事组,开始裁减冗员、精简部门设置,并开始按照岗位贡献、工作量、工作能力等标准来制定员工工资。改革初期,公司的很多员工对此并不理解,改革也影响到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在改革过程中,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每晚他都会收到多个威胁电话,恐吓信就更不必说了。这些“黑客”们要求他放弃改革,维持公司原状,并拿他家人的安全作为威胁。虽然革新的路途布满荆棘,但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他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人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都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各个方面的威胁和抱怨他坚持正义和真理,他所考虑的就是如何顶住压力继续推进改革、提高公司的效益,“挽大厦于将倾”。他的凛然正气渐渐赢得了很多人的信服。最终将改革推进到公司的日常经营中。靠着这份坚持和努力,通过进行工资制改革,提高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步一个脚印,仅仅七年,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效益逐年提高,资产也由两亿翻了数翻,达到十多个亿。而这项尝试性的革新在当时也引起了连锁效应,沿海许多正在困境之中挣扎的国有企业纷纷效仿,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而杨新忠带动的这波改革浪潮,可谓是“波及”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其长远的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努力、认真,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正直、无私,是他做人的原则。面对工作,他从无怨言,所做的仅仅是服从安排,然后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尽自己的心力。正是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立足福建 打造金融界“航母”


 

在银行业股改之前,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是福建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效益最差的一家。当时,中行存贷款额在同行业中处于下游,并且存在银行业务范围狭窄、服务态度较差等诸多问题。在社会上,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的声誉也不是太好,困难重重。在杨新忠就任行长之后,他开始着手各方面的整顿工作。首先他引入了人才吸收和培养机制,大量吸收金融人才,强化企业内部竞争,培养金融精英,用各种措施留住人才。这样做就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接着他参考国外成功案例,整合全体领导班子意见,并结合福建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区的新业务,为中行开发了大批新的客源。最后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客户直接面对者——柜台客服人员综合素质尤其是礼仪方面的培训,基本上杜绝了客户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的投诉行为。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部动力,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在中国银行福建分行进入快速稳定发展轨道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许多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老员工受“下海”浪潮的影响,纷纷离开中行,这对于中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为留住这些优秀人才,他和全体领导人员又制定了新的策略:一是积极解决员工的户口问题,使员工们安下心来做事;二是积极利用各种方式,解决员工们的住房问题;三是采取年薪加奖金的鼓励型工资制度。新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了他们对于公司的认同感,人才外流的现象自然是没有了,而且公司的效益也有显著提高。


 

天道酬勤,在他和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下,中行福建分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业务量和客源也都创下历史新高,名副其实地成为福建商业银行中的“航空母舰”。


 

语重心长 寄托殷切希望


 

刚刚退休的他,一直热心于中央财经大学福建校友会的工作,并担任会长。在他看来,举办各种校友活动是为了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增强校友之间的感情。他讲到,同学毕竟是一起奋斗过、一起生活过很长时间的“老战友”,同学们的感情是同事之间所不可比肩的。因为他在福建校友会中德高望重,所以虽然曾多次尝试隐退,仍然被连续推选为会长。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格魅力如斯,众人佩服!


 

当问及他对正在求学求职路上的中财学子有什么嘱咐时,他说道:工作要想成功,必须要有拼的精神,有首歌唱得好,“爱拼才会赢”。在诠释怎样才可以成功时,他套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歌词,提出成功“三分靠客观,七分靠主观”的真言。他说,客观方面的原因,确实能够影响到成功的概率,但无论前方多艰难,只要有主观的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走过去。例如适应能力就是主观方面很重要的一环。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求生存,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那成功就真的不远了。


 

杨新忠学长还有一句话叫做“尽人力,求成事”。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话,叫作尽人事,听天命,处境困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暂时的失败也不算什么,能在逆境里保持着上进的姿态,能在失败时抬起永不屈服的头,不断努力,天命自然归于自己,成功是那等在风雨后的彩虹,成功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走出自己的节奏、走出自己的风采。由此,我们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于“人脉”的看法。他坦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以利益来维持,牢固的“关系网”确实会使得很多问题更加容易得到解决,但归根结底,一个人的成功最主要地还是要依靠自己的雄厚的实力和不懈的努力;面对真正的竞争,就像是面对一场战争,一个人的战争,别人是帮不上太多的,只有靠自己。所以,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寄语是:艺多不压身,年少轻狂要不得;时光易逝,抓住点滴时间,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拿起画笔,涂抹自己生命里的那一副画卷,无限可能在我们手中,未来是年轻人的,我们一定会大有作为!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周鸿飞)


 

 


 

 


 

上一条:张琳

下一条:贾墨月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