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贾墨月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贾墨月,女,194411月生于河北冀县。1964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68年毕业。曾任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财金学院院长、金融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生不免有坎坷,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


 

——贾墨月


 

 


 

书香四溢  桃李满园


 

——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金学院原院长贾墨月校友


 

 


 

2008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早晨,校园里处处洋溢着64级校友返校相聚的热闹气氛。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见到了贾墨月校友,她爽朗的笑声慈祥的眼神看上去十分和蔼。


 

校园时光


 

贾墨月是金融系国际金融专业的第一届本科学生,学习方向是国际保险经营。贾墨月说,大学生活的一切历久弥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当年的校园是一个古朴的四合院,中间有一个喷泉,小花园里经常开满不知名的小花。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二层小楼,南面是办公楼,其他都是学生宿舍,教学楼座落于现在专家宾馆的位置,校园里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作为解放后全国唯一的财经院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开设了财政、金融、会计、三个专业。入学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都显得异常兴奋,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在忙碌的课程之余,贾墨月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联合三个专业同学一起举办文艺演出,以此来丰富校园生活,增进相互交流。当年的学生是真正把金融作为一个专业甚至是毕生的事业来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拿一个文凭。大家如饥似渴地读书,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两个学期的《国际结算》课程中,老师带大家到银行去学习,做一整套的单据和多个科目的会计账簿。在实践中,大家更加扎实地打下了专业基础。如今,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学者,贾墨月认为,当今的学生们要真正的静下心来学习,真正扎扎实实地去做专业,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特殊时期


 

1968年,贾墨月毕业时正值“文革”时期,党中央号召广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分配时,大家都踊跃报名到边疆去锻炼。贾墨月也响应号召去了福建省一个解放军农场锻炼。在农场呆了一年多后,又重新分配。按照当时的规定是要把所有人员调回到原派送单位,但由于当时中财已经停办,无法调回到派送单位,因此她被随机分配到了三明化机厂。在三明化机厂工作两年之后,因为爱人的关系,她又跟着部队辗转山西,继续在工厂里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车工、磨工、技术员、检验员…还担任过夜大学的教导主任。艰苦的工作环境炼就了她坚忍不拔的意志。


 

1981年贾墨月被调到了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在教学岗位上,她勤勤恳恳的工作了几十年,并创建了国际金融系。1991年任金融系副主任,1994年任金融系党总支书记,1999年任金融系主任、财金学院院长,直到20073月退休。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贾墨月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现代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中国外汇管理》、《中国加入WTO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对策》等著作,撰写了《现代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意大利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研究》、《国际银行并购与重组》、《资本项目管理特点》、《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概论》六本教材;其中《现代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发展趋势”、“加入WTO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西方商业银行机构组织研究与借鉴”、“金融三大体系模拟实验室”等研究项目。 “数字化金融实验室建设与运用”项目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哺育英才


 

贾墨月桃李满天下。在谈到高等教育时,她举例说:“保险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专业,要面对所有的行业,而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单独发展,因为保险要处理的是各个行业的风险,所以不能仅仅只学保险怎么做,必须要了解各个行业。比如一个纺织企业,如果不了解它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纺织品的生产流程及存在的风险,又怎么决定如何发放贷款,如何厘定费率,如何进行赔偿呢?所以作为一个保险人才,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就是‘通才’。同时作为保险专业的人才,必须对自己专业的了解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也就是所说的‘专才’。总的说来,高等教育就是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说到这里,她补充说:“知识越多、面越宽,分析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从事业务时决策能力就越强,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贾墨月首先提出了培养“市场型、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企业职业经理人”,怀着高标准、市场化的教学理念,她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保险行业优秀人才。


 

对于母校今天的发展,贾墨月赞叹不已,她说,母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思路有着自身的特色,其特点是,能将宏观的整体分析与实际操作并重,培养的是管理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中财发扬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紧紧抓住自身的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保持自己的品牌,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校友资源,增强老校友与在校学生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社会、行业的理解与认识,以使母校不断向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提到如今的学生时,她说:中财的财经专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坚定的资源基础,拥有李金华,戴相龙,王希坤,钱中涛等杰出的校友。这些校友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代校友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对增加后辈对社会认识的经验、对专业的全面理解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如果组织老校友与小校友们建立互动的交流平台,将对后辈们的发展提供可贵的经验。谈到人生体验,贾墨月说“人的一生,总是会遇到起起伏伏。在人生的顺境和高潮时,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人生低谷和逆境时,要树立必胜的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她还强调,现在的学生经历的挫折太少了,有不少同学面对困难时一筹莫展,有的甚至得了抑郁症,令人痛心。其实这都是不必要的,每个人,只要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走出困境,迎来美好的明天,人的一生永远要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葛立章 郭长浩)


 

上一条:杨新忠

下一条:赵红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