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杨大侃

发布日期:2019-04-22 | 来源: | 赞:


 

杨大侃,男,          1965年8月19日     生于山西阳泉。中国经济学奖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1984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进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工作,从事了10年宏观经济形势的跟踪研究工作。从1997年起开始主持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历任课题组执行组长、组长。重点研究包括“利用外资”,“ 金融保险”,“发展规划 ”等领域,研究成果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000年负责组建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任首席执行官。


 

 


 

以平凡的心做平凡的事,是最不平凡的人。


 

——杨大侃


 

 


 

踏花归来马蹄香


 

——记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CEO杨大侃校友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在中宏网前台接待的引领下,走进二楼会议室。等候的片刻中,我仔细的审视这里:淡黄色木质地板明净而静谧,沐浴着穿透玻璃窗而入的束束阳光,有如涓涓细泉漫舒之上,悄悄的缓缓的。周围是洁白的墙壁,相间悬挂着几幅像框,均为著名经济学家在侃侃而谈以及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中央椭圆形会议桌十分气派,旁边白底黑字“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大幅牌示赫赫站立……整个会议室雅致中渗透着些许的庄重。


 

脑海中开始构想关于这里的CEO,是我们今天所要采访的校友杨大侃。头脑中对于功成名就人士大抵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西装革履,气宇轩昂,英气逼人,居高临下俯瞰芸芸众生,言语间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语气神态中便带着了不容辩驳的真理般的斩钉截铁……这位CEO大概也如是。


 

正当我万千设想未及之时,远处一人悠悠走来。一件随意夹克,嘴角与眉梢挂着随和亲切的笑意,脚步轻缓,“抱歉,你们久等了……”温善的声音传入耳中,慌然从愣神中醒悟,赶紧上前问候“杨总,您好”。眼前这位大师兄与我之前所想颇多不同,语气与神态皆只似一位平易近人的兄长。


 

校园:曼妙记忆


 

1984年壮志满怀他迈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以初试、复试双冠王顺利考上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于王佩真教授。1991年硕士毕业曾经就职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综合室。


 

提起当年的高考、那时的大学时光、曾经的校园生活,杨大侃略有动容,原本平静而祥和的笑容中漾起难以抑制的激动。穿越二十几载的时光隧道,隔着二十几年的岁月长河,唤起记忆深处珍藏已久的往事,那些苦辣酸甜的故事,曾经承载足迹见证成长的校园,曾经一同憧憬未来一起成长的友伴,曾经谆谆教诲不知疲倦的师长,瞬间浮现于眼前。


 

五湖四海的同学走到一起来,志同道合年少轻狂,壮志凌云意气奋发。那时,对于知识有种肺腑的渴求,每天的学习是自由而快乐的。当年,他自己钻研厚重的《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发家史,坚定地认为做一个经济人不能不懂得《资本论》。好读书更好求甚解,从不局限于书本与课本,书籍、杂志、报刊尽数读来,津津有味乐又孜孜不倦,当时学校每次考试都要将成绩单寄送至学生家长手中,他坦言,母亲对成绩有些不满,误以为他贪玩散漫不务学业。他百般解释也未得到母亲的谅解。为此,他加入了庞大的考研队伍以证明自己,初试、复试双双夺冠,不仅给母亲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成为导师欣赏的才子。他娓娓道来,其实当时考研主要是为了证明给家长证明自己并非学业不精。由于当年研究生录取比率大致为5018384两级学生中只有他一人顺利晋级,百般思索之后,他决定选择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


 

在中财七年的学习和生活,他遇到了很多对自己以后人生影响深远的老师、朋友,至今仍然铭记于心,感恩于心。他特别提到当时的大师兄如今的校长王广谦,做人与学识都值得他敬仰,点点滴滴都值得他学习。那年,上届研究生答辩,他们被派来清理杯子,他记忆犹新,“我只擦一擦就过去了,广谦却说不行,抱着杯子细细擦,以前那种大瓷杯,杯子上的污垢要全部清除的干干净净,一件小事尚且要求做到如此完美,以小见大,方方面面均认认真真决不懈怠”,听罢,对王校长的敬意油然而生,令人钦佩。杨大侃认为,认真是一种态度,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职场:陌上花开


 

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得遇刘桓老师和王广谦老师的引荐,杨大侃入职学长王建领导下的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也开启了长达10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跟踪研究工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与建议。


 

当时,每月有120元的薪水入账已是津津乐道,而早其三年毕业的同窗大多已腰缠万贯。杨大侃道,80年代的大学生对于物质的激励机制并不作过多计较,即使面对几十倍的收入差距也同样是付之一笑坦荡面对,同学也并不因其薪水的微薄而有丝毫不快,他们敬重的是一种学识,是学术与人格的双重深造。他们羡慕的是学海泛舟,因为那是一种真正的高度。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十载春秋,成长并成熟。在他32岁时,就担任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组长,除内部报告外,他的观点和主张,也经常在当时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等重要媒体上频频出现。正当宏观经济研究如火如荼的时候,他读了一篇文章《经济学家请走开》。此文意在指责中国经济学家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实情和具体的经济运作,却对经济的发展夸夸其谈。杨大侃读后深为震撼,反省自身:学习金融七年,研究宏观经济已十年,却自愧不曾置身经济的实践中,细细琢磨静静思考,手捧文章踌躇千万,连连感慨作者所言的确不无道理。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众人惊讶的决定:下海从商。离开之时,正值单位分房并且晋升在即,但是,他义无反顾。


 

机遇对于有胆有识的人总是格外的厚爱。2000年,正当他决意下海之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王建秘书长正准备筹办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简称“中宏网”),正寻一位懂金融、懂经济、懂网络的领头人。于是,中宏网选择了杨大侃,杨大侃选择了中宏网。他很快走马上任,成为中宏网的总裁兼CEO。所谓筹备,即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事无不细,招兵募马、公司选址、公司注册……新公司一系列事宜都需要他亲历亲为,需要他拍板定夺。对于中宏网,他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及热情毫无保留置于其上,立志将中宏网建设成为中国的蓝德,中国战略咨询业的航空母舰,集聚专业化团队与全面准确的信息,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搭建一个平台,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用心经营之下,公司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和极少的投资,就迅速成为了影响力巨大的中国经济类权威网站。然而,市场毕竟充满了无限的未知与风险,选择下海即是选择了较之以前别样的生活方式、奋斗方式。刚刚初试成功,还未来得及窃窃欢喜,挫折便不迎自到。一年后,网络业的“冬天”不幸降临,像所有的门户网站一样,他开始挥泪辞员工。当时据央视报道,中宏网裁员达到50%,但实际上当时的裁员比例已经高达80%。在中宏网最为困难的时候,50名员工仅剩下包括他自己在内的5个人。即使荆棘满路、困难重重,他还是坚持突破这一领域的“禁区”,发挥自己及团队对经济研究、计算机应用都有深入了解的优势,将经济研究方法变成计算机程序,开创了独特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统。此举将业界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阳光总在风雨后,如今,中宏网在业内地位稳固,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杨大侃深知经营一个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所领导的中宏网仍然不停地在思考、在求新、在谋进。他常常对员工讲:“以前是个小企业犹如一辆自行车,如今规模大了好比一辆汽车,骑自行车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但是开汽车不同,速度快了,一旦失误则将万劫不复,因而更加要严谨认真踏实,绝对不可以犯方向性错误。”


 

提起中国经济学奖,他满心的欢喜与自豪溢于言表,那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场盛会。中国最权威的经济奖项,号称“中国诺贝尔奖”。中宏网即担当中国经济学奖的评奖重任,从组织政界学界最权威专家的“中国经济学奖百人团”到相关章程、细节的起草以及相关工作作制协调,作为秘书长,他尽心尽责求完美。


 

寄语:再接再厉


 

整个访谈,他说的最多的两个字便是“平和”。那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释怀。从求学、求职到如今引领一个企业,一路走来坎坷万千。无论遇到多少挫折经历多少艰难,他始终心平气和、淡定自若。正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使山已穷水将尽,微笑着抬起头,还有身姿漫舒形态美妙的层层云彩可以赏心悦目,人生何处不风景?”他告诫年轻人切勿急功近利焦躁不安,要摆正心态,平和地去应对所遇到的问题,理清条理和头绪,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情,未来的一切也自然顺理成章。


 

他希望中财学子将目光放长远,不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首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学校收获的才智和才学是要受用终生的,刚毕业时要把自己的定位稍微放低,这样心态才能放平和。其次,择业之时要选择好目标行业,应全面考虑。因为行业是个方向性问题,关乎着以后每一天中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再次,要选择好目标公司。公司是一个职业人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发展的速度。大公司未必是好的选择,因为企业规模越大角色越受局限。相反,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机会更多。


 

对于母校的发展,他信心百倍。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些许见解与建议:一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小机构大网络。当今时代瞬息万变,学校也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与国内、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并且借鉴、学习;二是,学校也应重视好宣传,中财人历来低调,不喜欢宣扬。然而,现在看来,学校固然要把学术放置在首要位置,同时也不能忽视宣传的作用。既要让中财了解外界,也要让外界了解中财。如此,学校方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他祝福母校明天更美好。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华丽赵阳)


 

上一条:张玉

下一条:蔡高根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