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女,1954年生于福建省漳浦市。1978年3月考入华南师范大学英语系,1982年1月毕业;1984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1987年7月毕业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外国财政教研室主任;审计署科研所副处长,外事司国际组织处副处长、处长,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助理、副局级审计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理事会理事、IIA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和政府审计战略小组成员、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现任中经安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内部控制协会中国合作伙伴首席代表、IIA沟通咨询委员会委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著作和译著4本,代表性论文有:《零基预算法的内容、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比较研究》、《诚信经济呼唤舞弊审计》等。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开拓创新发展的空间。
——张 玉
朴实无华 玉色光芒
——记中经安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校友
初识校友
经常关注学校主教学楼一楼大厅的海报,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海报也许更吸引人,我的注意力便很少投放在宣传学术讲座的海报上。或许是缘分,或许是对校友的关注,再次匆匆穿过主教一楼大厅时,一张校友讲座的海报吸引了我。于是,停下脚步,仔细阅读海报的宣传内容。讲座的题目是《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发展综述》,当时只觉得应该是我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在好奇和求知的驱使下,我认真地记录下时间和地点,打算去听这场校友的讲座,希望通过讲座能使自己对这未知的领域有所了解。
而这场讲座的精彩程度则大大超过我的想象。首先,张玉引用了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维纳的一句名话开场:“在已建立起的学科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她建议和鼓励研究生关注最新学科领域或未涉足但国家重视和迫切需要的领域,对这些新领域的研究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她还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特点及其可操作性,强调我国急需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从而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开展与外部审计的人才需求等问题。她以美国安然、世通丑闻事件为例,探讨财务丑闻和欺诈行为的根源,即一些企业的商业道德沦丧,缺乏信托责任,不履行社会责任。并指出,外部环境是“外因”;内部控制是“内因”、“免疫系统”;内部审计是“企业良心”。
其次,张玉强调说,历史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从上世纪80年代在企业管理中盛行的内部控制到90年代的风险管理,再到21世纪初的内部控制螺旋式回归。我国正处在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务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因此必须对今天的内部控制与过去的内部控制的不同与创新、继承与发展问题加以重视。风险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不同的风险承受度。管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最后,张玉以“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为结语,指出企业应当控制风险而不是完全回避风险。她以美国的实务经验为例,针对新世纪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新情况,指出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建设性的建议,对我国今后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玉的语言朴实易懂、简单明了,却一语中的,让我对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引起了大家更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她的精彩讲座,不仅给我,也给到场的所有师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初次相识,她便让我钦佩,我也对她所讲述的理论和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根据校友总会的安排,在
姜维壮
教授的推荐下,我们得以采访这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友。
独特的考研经历
1978年3月,张玉考入了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虽然英语是自己大学的专业,可她觉得应当把英语当作工具而不是专业。因此,在大三的时候,她就已经清楚地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新专业。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决定大学毕业后考取经济类的研究生。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主要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需要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她本科的专业对于她学习经济也非常有帮助。权衡利弊之后,考取经济类研究生成为她最终的选择。
等到一切确定之后,她开始准备考研。由于时间很紧迫,所以张玉非常刻苦,抓紧时间备考。综合自己的特点以及考研课程的要求,她制定了适合每科的考前复习策略和计划。《资本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必修课程,在短时间内全部仔细通读并记住很难,所以只好采取全面覆盖的策略,即对所有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尽量避免对某些知识的生疏和不解,以便使对于任何题目都能有所准备,不至于考试时无处下笔。公共政治课涉及面广,也采取了相同的方法。英语是她大学的专业,只要稍作准备就足以应付考研了,所以不必投放大量精力。对她来说,最困难的是高等数学。由于大学专业是英语,对于高等数学几乎不触及,再加上考研对数学的要求还很高,就使得高等数学成了她最头疼的问题。为了克服问题,她在高等数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也应该说是小有成就。因为专业转换幅度较大使得她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优势,再加上时间紧迫及未知的外部因素影响,她并没能如愿考上经济类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张玉结了婚。婚后,她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丈夫也非常支持她继续考研深造。孩子出生后,没休养多久,她就开始再次准备考研。这次考研也非常艰辛,她不仅要做家务并照顾不满周岁的孩子,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抽出时间认真准备考研的各个科目,其中的辛苦和付出不言而喻。经过坚持和努力,1984年9月,她如愿进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在财政系就读研究生。那一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各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财经类的跨专业学生,本来他们相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因而,即使考试成绩很高也很难说明在专业发展上优势明显。录取时,学院和财政系的领导经过多次商讨才确定下来,特别是
姜维壮
教授和当时的系主
任景致
老师,这些有非凡远见的领导
和
老师认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虽然某些基础知识相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较差,但他们能达到考研的成绩要求,说明他们自学能力强,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此外,他们还拥有本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另一门专业,足以弥补他们基础知识较弱的不足,所以最终录取了他们。后来,他们的学习风气和工作成就也证明这次录取跨专业学生是完全正确的。就这样,张玉开始了自己在中财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张玉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发表学术论文。毕业后,因为成果显著,被留校担任外国财政教研室主任,并为财政部主持的第6期培训班讲授审计课程,受到培训班学员的一致好评
中西方结合的学术研究
张玉的学术研究方向介于中西方经济之间的结合,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借鉴西方财经体制、政策和技术方法,来改进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如此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发展了百余年之久,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完善,继续花大量时间研究已有成果,既浪费人力物力,也很难再有所建树。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理论界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并大量引进了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理论。当务之急是需要有一批善于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改革现实相结合,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和明晰严谨的逻辑阐释经济学的原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政府和百姓都能理解并支持经济体制改革,避免理论被束之高阁和减少盲目实践的风险。只有充分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又精通中国国情,才能做到洋为中用。为此,她觉得寻求中西方经济的契合非常重要,特别应注重在应用学科和可操作使用的技术方法方面多做研究,故而选择这样的研究领域。
张玉对中西方经济间的诸多问题都有所研究,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的文章。在《谁做“给猫挂铃铛的老鼠”》疑问中,她形象地揭示了我国财政部既编制政府预算又下拨经费,按照自己设定的盘子切蛋糕,导致预算监督和控制方面的某些弊端,建议应把隶属于立法程序的预算编制职能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独立编制国家预算,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加强监控;在《美国绩效审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一文中,她对美国绩效审计准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政府出台绩效审计准则的背景到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推广应用和修订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绩效审计准则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在《“信誉局”的威力》一文中,她以自己在美国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诚信是一把温柔且无形的刀,在美国使得任何有良知、想过体面生活的人都不敢胆大妄为,并以此告诫我们诚信经济的重要性;在《美国社会的红、黄、黑三道》一文中,她介绍了美国社会从政、经商和做学问的红、黄、黑三道的意义及各道的游戏规则,阐明三道的出现是社会不同的分工需要,自愿选择走不同之道的公民之间,在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平等地,所不同的只是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不同。张玉发表的文章,不仅介绍说明了西方经济体制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将中西方的类似体制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大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谆谆教导赠学子
张玉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多了解市场,从中挖掘适合自己的机会,给自己创造契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将教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开设社会和企业需求较多的专业,从而培养出符合整个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人才,也有助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教育需要具有前瞻性,学校和学生都要能够及时洞察人才市场需求,共同解决就业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樊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