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当前位置: 回忆

我的中财故事 | 说说你不知道创院史

发布日期:2020-07-13 | 赞:

作者金哲松,1985年来校工作,曾任经济管理系副主任、主任,经济系主任,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首任院长。1987年与199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获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系中财大首位海归博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曾作为优秀归国人员代表,三次参加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的元宵晚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中财结缘 

1985年,我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来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于经济管理系任教。1987年10月到1988年10月,我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日本关西大学学习、研究一年。1988年10月回国,到1993年4月,一直在我校经济管理系担任系副主任、副教授。1993年至1999年,在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部攻读博士课程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中,1995年5月-1995年12月间,保留日本神户大学学籍的情况下,担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兼党总支书记。

1999年获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很多亲友劝我留在日本,但我还是选择回国,选择教师岗位,选择曾经战斗过的中央财经大学。虽然平凡、辛苦,但那时的中财大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责无旁贷。

回国后除去给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外,我还承担了大量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每年都保证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核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方式、新途径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我已讲授十余载,基础理论和发展现状早已烂熟于心,但是每学期开课前,我都要重新整理教案和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将学术前沿知识融入课堂之中;每学期末,都要对本学期授课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以求在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许是比较认真的缘故,我的教学评价成绩差强人意,讲授的课程曾被制作成录像资料以供观摩学习,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这些都是大家给予的谬赞。

开拓先锋

2000年,几乎所有全国知名大学都设有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而“以经济与管理为主”的中央财经大学还没有设立。王柯敬、王广谦等校领导非常重视,全力推进筹建经济系的工作。2000年初,刚刚留学回国的我受命筹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系,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创业最初确实碰到过一些困难。1999年经济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将原本隶属于经济管理系的国民经济专业合并到经济学专业中,但是经济系的办公用房尚未安置,我们只能在校园内的树荫下开会探讨筹建事项;即便在学校安排办公场所后,仍然缺乏最为基本的办公设施。我们动员教师自己动手解决购置办公座椅等棘手而急切的问题,比如铲墙皮、刷墙、到旧货市场购置便宜的办公座椅等等。虽然大家很辛苦,但都以筹建新经济系的热情积极参与工作;学生们也和教师一同努力,上下一心,攻坚克难。

那个时候,尽管面对重重难关,但是参与筹建工作的师生们谁都没有一句怨言,相反,大家对共同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都很高。真正的困难其实不是办公条件艰苦、经费缺乏,而是如何在20世纪最后的六个月建立满足期望的,可以在理论经济学方面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的经济系。我们走访了南开、复旦等经济学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学,学习他们的创办模式和方法。

“闷头干活不适合当代这个环境,有时候不仅要干得好,还要宣传得好”、“不能只从别人那里拿来东西,机械搬用,要创新,走出常规并且跨越式发展”,这就是我当初的想法。

初建系时,教学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全校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微观宏观课程均由学院里20 多个教师承担,课程繁重,每天教师们都几乎满课。我要求领导在教学方面必须做出表率,这样,老师们也个个都不辞辛苦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其中有两位老教授身体欠佳,也仍然坚持投入到经济系建设的热潮中,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取得科研成果的丰收与组建一支精干、过硬的学术科研队伍分不开。为此,建系伊始,我们领导班子就将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不拘一格,大力引进人才,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引进大批博士毕业生,例如来自北大的周战强和邹燕,来自清华的李相宏,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于爱芝,来自南开的兰日旭,来自人大的张宝军和郭守杰,来自华中科技大的郭家虎;此外,我们利用人才调动方式,从河北经贸大学调来戴宏伟教授;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深造,那时以至后来考上博士的本院老师有秦熠群(导师王巾英),苏雪串(导师闻潜),冯微(导师为教育部的张东刚),徐学慎(导师闻潜),张宝军(导师,人大的教授),李连友(导师刘杨),高兴波(导师潘省初);考上博士后的于爱芝(中国农业科学院,其导师现任商务部副部长)等。共有6位老师考取了博士学位研究生,3位老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这里面既包括拼搏多年最终考取的骨干青年教师,也有已有教授职称、年近50的老教授。2000年经济系全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40%,到2004年时,学院博士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总共20余人,博士后4人,博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80%左右,成为中财大教师学位层次最高的院系。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三年时间,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随后的发展中,经济系逐渐形成了以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站在国际理论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瞄准国内外最高发展水平,以开阔的视野,前瞻的思想,大胆创新,勤奋创业为办学思路的先进教学体系。2003年,经济系因发展态势较好,破格成为第一批建院单位。从经济系成长为经济学院,从只有两个本科专业发展到拥有6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的强大学科群,经济学院一跃成为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院系,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创造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奇迹,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学院现在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幅学生赠送给我的画,画着一人赶两牛,而那个人就是指我,两头牛则预示着两个专业(经济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2006年统计学院建院后,统计学专业划至统计学院)。从经济系到经济学院,这些经历于我而言,是非常珍贵的回忆。在当年经济学院成立的大会上,我曾引用过毛主席的一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形容建院道路之艰辛,全院师生之勇气。

以生为本

作为经济系主任,在学生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

建系之初,在办公用房奇缺、各教研室无办公地点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毅然辟出一间办公室作为学生活动室。学生们备受鼓舞,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4年,我们获得第一届“东风雪铁龙赛纳杯首都高校辩论赛”冠军。此辩论赛最初由北大发起并主办,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交大、对外经贸大、首都经贸大和我校8所首都高校参赛。赛后,清华大学的辩论队员不无感触地讲到:中财大经济学院对于学生工作的重视令他们羡慕!那一次的获奖水平对于中财大而言史无前例,学校领导为此专门表彰了参赛队伍。

这些年,经济学院从国内外引进的大批科研能力卓越、学术水平高超的优秀人才,在教学科研方面对学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经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轻有为,学历层次、学术水平高,团队充满热情、工作能力强。当然,他们所肩负的担子也是最重的。对他们而言,创业有无限次,而每一次新的创业要求都会更高,难度都会更大。但是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力支持下,现在的领导团队能够带领全院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祝福学校,祝福经济学院越来越好!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