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锋,男,1944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财会专业。1966年毕业后分配到原兵器工业部属大型企业(三线军工企业)工作,从员工至总会计师。1986年被调至原兵器工业部财会司任副司长,分管部属企业、事业单位财会工作。1987年,国家机构改革,兵器工业部被撤销后,被安排到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任总会计师。1998年4月离开军工行业,到华夏证券公司担任总会计师。2005年华夏证券重组后到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担任顾问。现任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客座教授,高级会计师。
淡泊名利,无悔人生。
——董锋
财会人生 无怨无悔
——记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校友
2007年初退休之后,董锋就专职从事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工作,常常需要出差。所以我们和他约了几次才得以成行,来到他位于航天桥西边的新知大厦的办公室。办公室布置得简洁明亮,处处透着会计职业精确和严谨的气息。董锋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十分健谈,表述清晰明了,我们一下子就沉浸在他绚丽的人生经历中,认真聆听一位担任总会计师数十年的长者畅谈他的财会人生。
菁菁校园 育人成材
董锋于1962年参加高考,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国民经济开始回暖,高考的竞争也变得很激烈。他就读的江苏省江都县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当年他所在的那个重点班里考上重点大学的也仅仅有五个人。他顺利考入中财会计系,来到北京上大学。当时中财只有三个专业,即财政、金融和会计。入学之初,会计系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介绍和教育,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和喜爱。董锋对此印象很深,也就是在那时,他从过去对会计一无所知到认识到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会计的作用更为突出。
入学第一年,最难学的一门课是《会计学原理》。由于初次接触,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不够深刻,但是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他渐渐理解了它们的真正含义和价值。他以借贷记账法为例说道,当时我国存在数种记账法,包括增减记账法、收付记帐法等。刚开始学习时,他觉得这两种方法简便明了又容易操作,但经过后来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才逐渐认识到借贷记账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经过认真学习,他很好地掌握了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以后的其他课程学习和在不同领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虽然后来的工作行业曾几经变化,但是当年学到的会计学原理和基础知识在各行业都是共通的,举一反三之后都能够衔接起来,所以他说大学里的课程学习让他终生受益。
在校期间,董锋对两位老师的记忆非常深刻。一位是已故的
孙昌湘
教授。
孙
老师在校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在董锋的记忆里,
孙
老师虽然没有给他们班讲授专业课,但做过专题术报告。毕业前在辽宁省营口市和沈阳市毕业实习时,
孙
老师在董锋所在的实习团队里作指导员,
孙
老师对待学术与教学的严谨和执著,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曾在大连组织举办了企业领导干部培训,
孙
老师当时曾任他们的外国专家讲授翻译,
孙
老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在学术交流的翻译水平受到外国专家们的交口称赞。
孙
老师当时家住后海前井胡同的一个四合院,董锋时常去看他,每次去都会聆听
孙
老师的教诲和他的耐心指导。他在著述中提出的观点都很有前瞻性,在给董锋所著《工业企业实用审计学》所写的序言中,他对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判断,诸如审计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内控机制重要性的把握,都在后来的发展中被一一证实。令他难忘的另一位老师是
祁永彪
教授,他主讲《工业企业会计》这门课。他的讲课风格十分严谨,从来不会拖泥带水,言简意赅,逻辑性很强。所以
祁
老师上的每堂课都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爱听,他学得也格外用心,牢固地掌握了这门课程。
董锋说当时学校致力于育人的办学理念给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很注重政治、品行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纪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专业基础好,而且品行端正,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当时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与周边的人大、北大相比,中财的毕业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学校常常请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人来做专题讲座,其中财政部会计司的讲得最多,都是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成本核算中采用分步法的理解,系里组织同学们去棉纺厂参观,他们看到从棉花到棉布的生产过程,直观地认识到分步法与生产工艺流程相一致,的确能够反映实际。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显然收到了很好效果。
在谈到日常生活时,董锋说他非常怀念当时的校园。学校面积不大,财政系、金融系、会计系各有一座楼,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小花园,植被四季常青,同学们在闲暇时就会来这里散步、聊天。每个宿舍住三个人,食堂的伙食也不错,总之,生活很平静,人际交往也很单纯。董锋家境不富裕,每月靠着甲等国家助学金15元和学校补助3元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衣服上还常常打着补丁。买书就只能去逛旧书店,因此离学校最近的新街口旧书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年轻时的他很喜欢看电影,常常会省下几毛钱,骑着借来的自行车穿过半个北京城去票价便宜的电影院看电影。由于离家远,往返路费要花不少钱,放暑假时他一般都不回家,会到家住河北与北京的同学陈广涛、徐文学、崔玉廷等同学家那里住一段时间,这些北方农村生活给他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各行工作 尽心尽力
1968年,毕业后董锋被分配到三线工作。当时三线选的都是政治过硬、学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董锋所在的工厂位于距重庆100多里地的大山里,周围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农民。交通闭塞,物资匮乏,日常生活用品都要到很远的县城才能买到,因此生活相当清苦。但他一呆就是十八年,把青春留在了那里。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接受社会主义再教育,他曾被分派到食堂做炊事员、到车间做工人,后来才到厂财务部门作会计员,一步一步成长为厂总会计师。他说当时自己的心态很平静,觉得基层工作是对自己的磨练。当时的年轻人都觉得党和国家培养自己多年,自己就有一份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都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他回忆说,在清苦的生活中,人的体验最深,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更真诚。直到现在,他和当年在三线的人还保持着联系,出差时还会相互探望。
在那片大山里,一方面由于是在基层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他在业务上基础相当扎实,能力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大山里纯朴的民风,三线员工之间和谐的人际交往,前辈和领导的以身作则,都让他的内心无比充实,自身修养也得到提高。
1986年,原兵器工业部在其下属的二百多家企业中选拔符合“四化”要求的人才。经过层层严格的考察,他被调到北京担任兵器工业部财会司副司长,分管部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1987年,国家政府体制改革,兵器工业部被撤销后,他来到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担任总会计师(邹家华同志时任董事长)。在研究制定外贸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重大外贸合同的财务管理与控制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4月,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他离开军工行业,来到华夏证券公司任总会计师。无论是在军工企业、外贸公司还是证券行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都能游刃有余,成就显著。2007年初退休后,他受邀继续从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工作,现为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说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总会计师,能够理解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所以愿意在协会里发挥一点自己的余热,为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事业发展而尽自己一份力量。
十八年三线的清苦和快乐,十年军工外贸行业的所见所闻,近十年金融行业的感悟,组成了董锋丰富的人生画卷。目前他正在着手写回忆录,回忆自己的财会人生,并以此作为献给母校六十周年庆典的礼物。我们期待着早日读到董锋这本记录他普通但又不寻常的财会人生的书。
人生感悟 寄语母校
在多个行业的不同工作经历中,董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始终能够做到心态平静、淡泊名利。他说,对地位、名望、金钱,都不要看得太重。在一个企业中,总会计师的角色十分重要,职责就是要把好关、当好家,首先要做到自己不出问题,保持廉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帮助公司实现长远发展。
“社会交给你一份工作,要把它看作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一个扬名的工具。”他在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任总会计师时,曾作为主要财务负责人受到巴基斯坦总统的专门接见,曾担任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副董事长,曾多次促成中外高官的友好商谈。对于这些荣耀,他很少向人提及。在他看来,在工作中尽了自己的责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母校的教育,就感到很踏实很满足了。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接触过很多政府高级官员、学术界泰斗、知名企业高管,得到了他们的很多关心与支持,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说,除了学校的教育,在社会上遇到的人也会带给他无形的影响。他们的为人处世原则和优秀品行有种无法抗拒的感染力,所谓“近朱者赤”,自己就会觉得做人就应该是他们这样的,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董锋说他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希望母校各方面都能进一步腾飞。中财这些年的建设速度很快,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他作为中财校友也感到很光荣很欣慰。他建议中财进一步走出去,继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包括学术、教学和学生活动,学校的知名度、学生的素质都会随着交流的增多而提升。
在谈到对学生的期望时,他说:“一定要练好基本功,打好功底,走上社会后就会感到受用无穷。”这个“功”既包括学业上的,也包括修行上的,即品格修养和道德素质。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材,中财培养的学生是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不练好内功,这种作为就无从谈起。中财校友这个圈子一年年在扩大,他认为应形成一种“中财风范”。中财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是出类拔萃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中始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材。当然,这个材不一定要在学校就能很完备,更多地要靠走进社会后的各种磨练,就像生铁要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变成好钢一样。他在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工作时,曾来中财招聘毕业生,选择的标准就是,不仅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着力培养这种动手能力强的人。
在谈到就业问题时,他说毕业生初涉职场,眼光不能太高,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能只羡慕别人的职位和薪酬。年轻人不能太急功近利,择业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只要工作单位有发展前景,就不必过于在意开始时的职务和报酬,而应该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争取进步,发挥专长,寻找和把握更好的发展机会。另外,他建议学校增加就业前对毕业生的指导,使他们多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既可以请相关企业的人事部门人员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谈招聘的关注点,也可以请往年毕业的校友来分享他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感受。毕竟,市场化社会中,单凭学生的一己之力往往还不够,尚需有人帮助他们来把握方向,促进学生都能找到专业对口、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岗位,从而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采访的最后,董锋语重心长地说,他入党已经四十三年,从事财务工作也有四十年了,如果说有所作为,也应归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归于母校的教育,归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在采访中,我们一直被他身上这种淡泊名利、一心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祝愿他的回忆录能够早日完成,感染和教育更多的后来人投身于祖国建设。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