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淳,男,
1944年
12月
25日
生于北京。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66年毕业。1968年至1970年在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农村劳动;1970年至1980年在故城县文化馆工作;1980年至1984年在河北省农业银行工作;1984年至1990年任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1990年至1993年,负责华能集团财务公司工作;1993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华夏证券总经理、董事长;1999年至今从事实业投资。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就要准备付出代价。
——邵淳
赤子之心 为国为民
——记华夏证券原董事长、总经理邵淳校友
三月的北京,春回大地,草已泛绿,树已发芽,和煦的阳光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暖暖的感觉。能够采访邵淳让我们充满了期待,也在心里多次想象,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风云人物,到底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一位和蔼的老先生,抑或是一位威严的长者?
在办公楼下的大厅里稍作停留,邵淳便到了。步伐沉稳,精力充沛,声音爽朗,目光炯炯,脸上看不出太多岁月雕刻的痕迹,这就是邵淳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邵淳的办公室成了我们临时的采访地点。这里简约大方,透过窗户可以俯瞰城区,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们的采访便正式开始了。
机缘巧合入中财
邵淳当年就读于北京四十七中学,他酷爱画画,尤其喜欢雕塑。四十七中的艺术教育很出名,按惯例每年至少要为中央美院雕塑系输送一个学生,邵淳的志向也在此,他主动送过去的雕塑也得到了美术学院教授的欣赏,似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老天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三年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1962年国家暂时停止了艺术院校的招生。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邵淳当机立断,毅然选择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经过两个月的刻苦奋战,邵淳顺利地进入了中财,踏上了一条给他带来新的人生体验和人生高度的道路。
邵淳被分到62级1班。时至今日,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校园的布局和生活。四合院、石头子路、花坛、水池、操场、杨树、16路公交车……,都饱含了邵淳对于母校的深情回忆。说到这里,邵淳仍嫌不过瘾,便拿出纸笔,开始为我们描绘当时的校园布局,一笔一画,丝毫没有错乱。不一会儿,一个清晰完整的学校布局图便跃然纸上,每一处都仿佛能看见当年青春年少的时光。
说到大学里难忘的事情,他第一个印象便是大家生活都很苦,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洗衣服、针线活都得自己动手。但同学之间的关系很纯真,大家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都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和学习机会。大学时代,邵淳和一位来自山东的同学特别要好,既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也在学习中互相比拼。在夏天最热的三伏天,俩人冲到教学楼三楼顶层,在烈日炙烤的石板上跑圈,汗流浃背,皮肤晒裂,毫不退缩。听到此时,我们不禁敬佩他们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活脱脱一个60年代版的“许三多”。
大学期间的邵淳是一个“调皮学生”,他对于文学的偏好也更加强烈。上课的时候他往往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埋头苦读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是他的最爱,中国作家曹禺、巴金的作品也是信手拈来,他尤其崇拜推动人类正义与科学进步的历史人物。大学期间,他痴迷于郭沫若的历史剧,信陵君、高渐离、屈原……,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品行与抱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从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说:“为了正确的事业,为了国家民族做出最大的牺牲,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不仅如此,邵淳对于励志的人物传记也是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哥白尼、布鲁诺等人的传记,对那些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中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奉献出生命的人尤为敬佩。读书言志,从邵淳的读书之中我们便可感觉到他的那种为正义、为人民的情操和心志。
邵淳不光读书,偶尔也在写作业上牛刀小试。上大一时,他写了一篇“很讲政治”的散文《喜鹊娃子》,寄到人民日报一周后,便变成了铅字,着实让他高兴了一番。当时的校风和学风都是很严格的,教师们对工作非常负责,对于这个在老师眼里“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邵淳,老师们自然希望他能够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学习上。谈到这段往事,邵淳直爽的说:“其实当时我在大学期间的计划还是有的,就是仍然要从事艺术事业,真没打算投身金融。”不过,这位“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对付考试可是有一套高招,“总结一条,中财的课总是可以考及格的,像国民经济计划、财政学等,不管出什么考试题目,只要拿‘有计划,按比例’这6个字一发挥,肯定能及格。”
邵淳上学期间参加了“四清运动”,这对其一生产生了影响。当时他被派往河南许昌,和广大农民在一起生活,体会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当说起了这段往事时他十分动情:“老百姓实在是太苦了,他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得到的却很少。当时冬天,村民们需要到200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拉煤,用的都是人力拉的架子车,每次拉600斤,走的都是山路。其实本地就有煤卖,但是出去拉每斤可以便宜一分钱,600斤只能节省6块钱而已,但就是为了这区区6块钱,村民们情愿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辛劳。”当年的情景恍如眼前,他继续说道:“村民们只能带饼子和咸菜,来回短则一个星期,长的话要10天。当估计到他们该回来的那天,村里的妇女媳妇们便要远迎三十里,接替男人们把煤车拉回家。因为最后的三十里山路,男人们都是精疲力竭,不能前进一步。”邵淳也曾参与过拉煤,亲身感受到这一路上的辛苦,永生不能忘怀。“中国的老百姓都是吃苦耐劳的,乐观、淳朴、知足。和中国的老百姓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了解国情;和中国的老百姓在一起,心里便没有了不平衡感。比起劳动人民的辛苦,计较个人的待遇、地位简直是无病呻吟。”从那时起,他便立志将来做事情一定要想到老百姓,一定要为了国家、民族、正义。
大学四年,参加“四清运动”占去了一年的时间,实习又占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屈指算来,他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即便如此,邵淳还是从母校学到了一辈子受之不尽的东西。他动情地说:“母校给的第一点便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引,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第二点则是认真、不怕吃苦、严谨实干的精神。据我观察,中财的学生都有这个特点,这点也是中财培养学生最大的特色。我们的同学不论是做官还是经商,都是实干家。”
妙手著文章
四年的学习生活,让邵淳慢慢地接受了金融这个当时还十分冷清的专业。当时全国只有一家银行,所有的贷款和计划都是事先确定好的,没有资本市场,没有金融中介,银行的存在似乎就是为国有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由于社会上没有需求,邵淳一毕业便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毕业之后,广大的农村地区才是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
1968年8月,邵淳到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报到,随后被分到村子里,与另外6名大学生一道耕田种地。春节时,因为没钱回家,邵淳便同其他大学生一起,向村里申请了10块钱,买了必需的纸笔,办了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展览,算是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由于邵淳自身的美术和文学功底,他便负责了其中关键的画画、策划和讲解词的撰写工作。六个年轻人的热情和才气,最终使得这个展览大获成功,在整个县里都引起轰动,而这次尝试则为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1970年,因为画画、搞宣传比较突出,邵淳被调到故城县文化馆,主要搞版画,这可让仍醉心于艺术的他如鱼得水。他也在文化馆一呆就是10年,颇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在文化馆10年里,他的精力大都投在画画上,不仅自己成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并且带徒传艺,培养的学生后来考上了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也算是圆了自己中央美院的艺术之梦。
在“让知识分子归队”的号召下,1980年国家成立农业银行,河北省里开始寻找金融专业毕业生,省委组织部将在文化馆仍是一般人员的邵淳调到了省农行,在辗转了10多年之后,邵淳终于回归了金融领域。到省农行后,他做办公室秘书,负责写各种材料,为行长讲话准备稿件。由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他做起这项工作来游刃有余,也在工作中将金融的专业知识重新拾了起来。三年后,中央倡导干部年轻化,邵淳被派往张家口,挂职农行副行长,在工作中他坚持不会就得学习的精神,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使银行的业务转入正轨。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邵淳被调到工商银行总行计划部。半年之后,便由处级升到副主任,负责总体计划的分配和执行。在工行,邵淳的创新精神屡有体现,他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个贴水债券,第一个累进利息债券,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里确实是敢为天下先。
1990年,华能集团成立财务公司,希望工商银行总行推荐干部,时任工总行计划部副主任的邵淳便被调过去负责财务公司。他仔细分析了当时财务公司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财务公司必须将集团的资金集中使用,为集团的有效资金利用提供条件。于是他大胆改革,把集团公司分散于各个金融机构的资金统一上收到财务公司,保证了集团公司的资金需求。现在来看,他的做法无疑具有先见之明。
邵淳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得有声有色,显示了非凡的才华,很是令人佩服。除却他自身的才能之外,他更加看重的是一种精神:“做事情遇到困难很正常,关键是不能退缩,要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并且一定要自己钻研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有主导和备选之分,利弊要陈述清楚。做事情是要向领导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向领导请示解决方案,这主动和被动之间,就显示了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和能力。”话锋一转,邵淳很欣慰地接着说:“中财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兄弟院校则很难望中财项背,中财的特色就在这里,特色千万不能丢!”
铁肩担道义
1993年华夏证券公司成立,因为工商银行和华能集团均为华夏的大股东,经两家协商后,将邵淳调过去做总经理,1996年晋升为华夏证券的董事长。
证券公司在当时还算是一个新兴事物,无论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都存在不少问题,邵淳当年的一句名言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证券业的实情,“中国证券就像中国红军从井冈山下来,已经过了湘江,正在向遵义前进。”显而易见,在这个行业里面对的是更大的风险,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邵淳仅仅用了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就把华夏的投行业务带到了行业顶峰。1997年,又把华夏的综合业绩做到了业内之首,成为中国证券业当之无愧的老大。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做事情时不仅大胆,而且带着豪迈侠气。1996年底的一次义务秘密救市则是他至今仍引以自豪的漂亮的一仗。
1996年12月16号人民日报的社论批评了股市的一些现象,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股市大崩盘。当天所有的股票都跌停,第二天所有的股票也都齐刷刷下跌10%,又是一个跌停。邵淳早上亲自到各营业部看过,屏幕就像一个绿的竹帘一样挂在那里,股民们不知所措,一种绝望的气息弥漫在整个营业厅内,让人压抑和恐慌。理性告诉邵淳,当时经济并无大问题,投资者只是畏惧社论的威力,因此恢复投资者信心极端重要。正义人物的奉献精神和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同时敲打着邵淳的心灵,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他责无旁贷!救市,决不能来第三个跌停!邵淳从情感上出发就做出了这个决定,而且毫不犹豫。
审慎考虑之后,他决定拿出8个亿,在沪深两市同时进行救市。问到当时的心情,邵淳用一种曾经沧海的口吻娓娓道来:“这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我觉得还是成功的可能性大一点,即便失败,凭借当年的利润我们还是可以保持盈利。但是说实话,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谁也不知道能否成功。第二天我是亲自指挥,就在屏幕旁边看着指令一条条发出去,资金不断的入市,结果一上午过去了,三个亿资金进入,还是全面跌停,当时确实有点紧张起来,害怕资金打了水漂。但既然已经做了,就要做到底,下午我们继续投入,明显地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我们做的股票最后涨停了,其他的股票也跟着翻红,大盘跌停的趋势终于扭转过来。投资者的资金可以保住了,这时才感觉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回顾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邵淳的语气却波澜不惊。酷爱读金庸的小说的他,也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是最好的注脚。
1999年,邵淳离开了凝结了他爱恨情仇的证券业,开始了新的生活。6年的证券业从业经历,他塑造了若干个第一,带出了一支队伍,做出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为自己和行业都带来了新的高度。
大我 大爱
离开证券业的邵淳,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这时他对于名利看得淡了,却对项目的社会价值更加看重,关注的多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项目,舍小我,为大我,无怨无悔。他曾经参与过海水淡化技术以及设备生产工作,大力支持技术产业化,力劝当时的天津市长戴相龙在天津设立生产化基地进行海水淡化的产业化。邵淳解释说:“参与其他的项目,一百个都顶不了一个海水淡化项目。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尤其如此。如果能够试验成功、投入生产,那么天津不仅可以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持北京的用水问题,彻底解决首都发展的瓶颈问题。”
现在的邵淳则集中精力于风力发电领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可限量的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世界领先的产量、世界领先的思维,就是他的奋斗目标。“人类最终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中国要发展,能源是保证,但是现实令人担忧。”邵淳忧虑地说:“我国的单位产值耗能过高,对资源和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也很被动。只有开发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中国的能源制约才会有出路,而风力发电是其中有前途的领域之一,我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人民尽绵薄之力。”邵淳说到了,也做到了。2006年以前,中国兆瓦级的风力发电设备都是依靠进口,每千瓦价格为9000元,价格畸高,严重影响了国内风力发电的发展。邵淳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决心致力于高端风力发电设备的国产化。2006年下半年,他的努力终有回报,中国第一台兆瓦级的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成功,每千瓦价格仅有5800元,打破了外资在此领域的垄断,促进了国内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开发。2007年底,他所在的公司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全国第一,超过了国际级品牌在中国的占有率;而邵淳并不满足于此,他计划在2011年使公司的装机容量进入世界前三位,到国际市场上展示中国人的实力。
工作之外,邵淳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读书、音乐、旅游、摄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人生摆脱了名利纠缠,远离了熙熙攘攘,回归到自己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享受,怎一个“潇洒”了得。
谈到人生经验,邵淳则显得有些激动。“我自己总结,就是要用儿童的心理来面对所有事情。”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高峰和低谷。他还总结了三条:第一是要有好奇心。要善于向未知的领域学习,面对挑战时,要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想看看其背后的真相如何,自己到底能否战胜挑战。第二条则是乐观。无论人生怎样,都要乐观面对,相信所有的不快和烦恼都会过去的。乐观的心态才能扎扎实实的做事情,而不乐观的心态就会导致人短视,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不能高瞻远瞩。第三条就必须有恒心,只有坚持对的,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重要的是,坚持正义和追求真理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当然,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就要准备付出代价!
确实,邵淳一直在坚持正义,不断追求真理。他信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说的那句名言,在我们面前主动地大声背诵了起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他背诵时却是十分流利,一字不差,令我们后辈们汗颜。言为心声,邵淳如此钟爱这句话,恰恰说明了他对于国家、人民和人生的爱是那么的深切。
深情寄语
虽然离开学校多年,但邵淳仍然关心着母校的发展,他曾经回母校做过报告,对母校的巨大变化感到欣慰。但他更加感到高兴的是,中财的风气仍然保持得很好,“踏实”是他对于中财风气的总结。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一点事情,能够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踏实的心态,这是中财学子最大的优势。
我们请邵淳给中财的在校学生提一点人生建议,他欣然应允。“首先,中财的学生要多看书,各方面的书都要看一点,看书太专业了反而不好,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面对的是一个大环境,所以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有宽度,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所以看书一定要广博。第二,一定要多看传记。特别是对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传记。一要学习他们的刻苦奋斗的毅力,二要学习他们为人类献身的精神。读传记的作用还在于找出人生的参照人物,树立标杆,找准坐标。人生的大道理都是相通的,沿着成功者的路走下去,接近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大。第三,还是那句话,好奇心一定要强,探索的精神和不知足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
言犹未尽,邵淳深情地说:“希望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中财的目标应该是伦敦经济学院,做世界经济学高等院校的翘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中财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能够吸收世界知名的教授学者为我所用,注意借力,加速发展。”“有一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英雄造时势’,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人去造就。中财作为‘财金黄埔’,前一批校友创造的辉煌需要新一代的校友来延续和开拓,重任在肩,但我也深信你们将创造出新的时代,新的辉煌!”
会心的话语,轻松的畅谈,不经意间,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二点。互相道别之后,望着他那坚毅的背影,我们既为有这么优秀的校友感到骄傲,也真诚祝愿他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为广大中财学子做出新的表率。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葛立章 黄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