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于中一

发布日期:2019-04-19 | 赞:

 

于中一,男,194410月生于山东淄博。1964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1968年毕业。19829月获得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成为财政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副局级)、顾问;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成本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从事财政、税收、会计、企业财务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数十载,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计150余万字;参与主持所部级课题20余项,指导硕士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论文2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于中一


 

 


 

潜心为学  笑看浮世


 

——记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于中一校友


 

 


 

第一次电话交谈,就被于中一深深打动:质朴的言语,温和的态度,“不要采访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让电话这边的我感慨不已。


 

于中一家离地铁站很近,也很好找。进入屋内,摆设朴素而不失典雅,面积虽小却不乏舒适,温馨气息中微微透露出些许古典意味,未见书而知其书香满室,未见人已闻其名于外。


 

快乐的大学生活


 

几句家常消除了初次见面的紧张感,于中一朴素的生活,温和的态度更消除了我们的拘谨。往事如烟,却又似近在眼前,谈到于中一的大学生活,令人怀念。


 

于中一回忆说,那时的大学生活真是单纯快乐,大学生们想的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对自己的前途考虑并不多,只需祖国一句话,在任何岗位上,他们都会展示一个真正劳动者的风采。除了搞好学习,在课余时间里,大家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每逢节日还自发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才艺的同学可以尽情展现自我。由于同学们大多出身贫寒,都靠助学金生活。然而,物质上的贫乏并不影响精神上的富有。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学雷锋活动,大家自愿买来理发推子、修鞋工具和针线布棉,会理发的帮助理发,能修鞋的免费修鞋,手巧的做衣被,其乐融融,整个班级完全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通过整个大学四年的学雷锋活动,在助人为乐的同时,大家得到的不仅仅是劳动的快乐,更学会了以坦然之心从容面对艰辛生活,以宽忍容让之态收获真挚友谊。


 

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让他收获了受益终生的知识,更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他评价很高,当时学校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大家经常针对一些专业上或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常常是讨论成了激烈的辩论,虽然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从来不伤和气。而辩论不仅带给大家欢乐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人的思维。由于学的是会计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学校的基本教学方针,每届毕业生都有长达三个月的实习机会,深入工厂车间,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由资深的财务工作人员悉心指导,每个环节都有机会参与,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三个月实习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挡一面了。


 

难忘的农场锻炼


 

于中一是1968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山东省军区农场锻炼。谈起那段经历,静静思来,恍如昨日。劳动确实辛苦,尤其是夏末秋初,麦子成熟一垄金灿灿望不见头,丰收的麦田让人欣喜,但又逢雨季,又有些许担心,当时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半夜为脱粒机送麦子时,倚着锸子站着也能睡着。但艰苦的日子却很充实。每天除了劳动就是学习《毛泽东选集》,那段经历,也对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宝贵的工作经历


 

因为每年都要召开财政学年会等大型会议,需要对会议作大量准备、记录等工作。在财科所工作的前几年,于中一恰是这方面的负责人。时间短任务急,每次开会,常常是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年轻的他曾经向上级同时也是他的导师反映,但导师的一席话让他猛然醒悟:如果像一般人一样,开开会喝喝茶就完事,那你就绝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不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永远都只是庸人一个。回想起那一段经历,他深有感触:年轻人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主动承担责任,多学知识,将来才会有大发展。


 

无悔的人生选择


 

人生之路总是交错纷繁,如何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向,于中一作过多次选择。军区农场锻炼结束后,他先后在山东淄博钢厂和冶金机械厂工作了4年,然后又调到北京财税局工作。在北京财税局工作了5年之后,已经35岁的他却选择了考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于中一选择了留在所里搞科研工作。谈起当初的选择,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我在企业做过,在财税局也做了多年,既厌倦了实务的繁杂却又不想做官,只想静下心来,把我做实务工作时的一些见解、一些思想写下来……事实证明,多年的实务经验为他的科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科研的热忱,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学术的前沿阵地,苦心人天不负,他的努力耕耘,终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国财经网曾对他报道如下:


 

于中一 教授的研究领域较宽,在财政、税收、会计、企业财务等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迄今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理论专著六部,译著一部,共240余万字;发表论文100多篇,约150万字。牵头完成了《中国复关与财税对策》等两项社科基金课题;主持并完成多项财政部和本所课题;主持并参与世界银行研究项目《中国的社会保障税研究》、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委托项目《中国企业税收》、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托项目《国有资产重组及其监管》……
  于中一在财政税收等领域的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税收的理论基础。早在1989年于中一就提出,我国税收不能只是强调中性原则,而应该是收入与调节职能并重。我国的税制应当是开放的税制,改革的方向是拓宽税基,降低税率,扩大增值税。围绕这些观点,他与马国贤合著《社会主义税收原理》一书,此外还发表了《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理论再探》、《社会主义税收职能的再认识》、《税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等论文。


 

2.较早提出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应引进西方的财务理论和方法。如早在1983年和1984年他就先后发表了《买方市场和流动资金管理》、《产品寿命周期和成本策略》、《博弈论与价格决策》、《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等经典论文。


 

3.提出了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调控经济的重要体现和特殊手段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是财政职能的重要方面等观点。与罗云毅首次提出计划能力的概念,得到界内人士的一致肯定。此外,他还较早提出我国应实行复式预算,认为这是克服财政困难和改善预算管理的重要措施,并且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曾听说深山空谷之中,常有幽兰隐逸。曾记得南山之下,偶遇陶潜悠然采菊。于中一不恋功名,不贪富贵,其处世为人之道,行文下笔之风,实令晚辈羞愧莫如。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赵瑞婷)


 

 


 

 


 

上一条:任侠

下一条:钱军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