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冀国强

发布日期:2019-04-22 | 来源: | 赞:


 

冀国强,男,196512月出生。19849月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财政专业。2007年获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资产部(实业投资部)主任,经济师。19888月至20033月在财政部办公厅工作,历任办事员、科员、部长秘书室秘书(副科级)、部长办公室秘书(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20033月至今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工作,历任办公室秘书(正处级)、股权资产部副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及人事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股权资产部(实业投资部)主任;2005年至今为第三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目前还担任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


 

 


 

工作=技术+艺术


 

——冀国强


 

 


 

大学时代:最好的读书时光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资产部主任冀国强校友


 

 


 

财园四年经济梦


 

1984年,正值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35周年校庆之际,河南汝南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通过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财——“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他就是冀国强。青年时代的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在选择大学时,他通过各方面的信息收集,了解到新闻、财经、政法、电子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他回忆,当时他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专业、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和中央财经大学的财政专业,由于没有上北师大的分数线,最终他在政法和中财之间选择了后者,开始了自己的财经之路。


 

从中原农村第一次到首都北京,冀国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自是不言而喻。然而,他很快把这份激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他说:“到了大学,我只想专下心来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干。我现在仍然认为大学本科四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幸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春风化雨般地渗入到每个国人的内心深处。此时,思想界、文化界思潮涌动,涤荡着每个热血青年的心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在每个高校学子的心底生根发芽。他提道:“我记得那时正课也不好好上,几乎天天泡在阅览室和图书馆,阅读各种书刊。每次进阅览室,都有春风扑面的感觉,新观念、新思想,特别是当时的‘文化热’,让人心潮澎湃。”那段时间里,他博览群书,从文学、哲学、经济学书籍到各类杂志,涉猎广泛,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其中,记忆最深的是李哲厚的《美的历程》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读书》杂志。在中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较中,他得到启迪,以一种哲学的宏观视野规划自己的人生;在文学之苑中,他了解到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谈到这里,不禁使我想到,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一定的思想底蕴,这是一种内在气质,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淀,也许不容易让人觉察,但却渐渐改变人生的轨迹,也许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四年的坚持成了一生的习惯,直到现在,尽管公务繁忙,他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说:“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感觉很忙乱、很劳累。”的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人文的关怀,使人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得以超脱,并且在这种超脱中补充精神能量,升华之后重新回到现实,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和更厚实的底蕴在现实生活中披荆斩棘,达到自我实现。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儒雅、平和、坚定,这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在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下展现出来的最真实的自我,一种难以言表让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从小学到高中长期的学生工作经历,培养了和提高了冀国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虽然他也曾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毕竟“满园春色关不住”,出众的潜质和出色的才能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第二学期,他在班主任老师的“钦点”和同学的大力支持下当上了班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半年工作出色,深得大家认可,由于心恋学业,他还是辞掉班长一职,转身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心态的释然,越不刻意追求,越是容易得到。之后不久,系团总支书记邀他担任团总支副书记,适当帮帮忙。他一方面坚持看书学习,一方面在团副的位置上出色地完成工作。一年之后,他受到团委副书记、“学长”现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倪海东的邀请,在团委负责宣传工作,一手创办了《每周快讯》。作为学生干部一路走来,他感触颇多。他说:“这么多年,学生干部对一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锻炼了责任心和大局观念。当了学生干部,你优先考虑的是集体的利益,并要学会了解并尊重同学们的不同意愿。”他还补充到:“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我行我素,也不大在乎别人的感受。也许学生时代这无所谓,但到社会上不可能有那么多自由。”的确,切身体会了学生工作,以后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做过学生工作,就能更好的以集体的利益来考虑问题,知道如何促进集体的和谐,提高团队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还提到“第二个好处,是通过学生工作能培养一种奉献精神。学生干部没有别的权利,只有为同学服务的义务。学校不像机关、企业,有科层设置、有利益制约,在学校里完全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做工作。我的看法,做学生干部就是当义工。”可以说,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磨砺了他坚韧的毅力,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大局观念,不放弃,不气馁,勇往直前。


 

事业启航筑辉煌


 

时光荏苒,四年光景如白驹过隙。四年里,冀国强在学习与工作中找到了平衡,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练就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四年磨一剑,该到出鞘的时候了。1988年,挥别母校,他来到了财政部办公厅秘书处,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在秘书处,他负责审核所有以财政部名义发出的文件。工作看似简单,但有心人往往能从简单中发现不简单。首先,文稿背后就都是文件的形成过程,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办文办事的规矩;其次,通过核稿,可以了解和熟悉各种业务、政策及其来龙去脉。虽然一些细节未必完全清楚,但对大方向、大思路还是能有一定认识的。5年后,他当上了部领导秘书,一干就是11年。谈到秘书工作,他回忆道:“秘书工作最基本的是服务,最重要的是学习和锤炼,最难得的是当好参谋助手。”从事财政工作15载,回首思之,收获颇多。一方面,在秘书的岗位上,接触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和业务,虽然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但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财政工作表面是钱的问题,背后却是政策,是各方利益的博弈。15年来,冀国强处在一个综合岗位,在国家宏观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幸经历了10年来的财税改革,对财税工作整体上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在财政部这个“炼丹炉”里练就了一身本事后,冀国强走进市场,开始了运用资本,征战市场的道路。2003年,他来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从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部副主任,直到现在的股权资产部(实业投资部)主任,管理运营上千亿社保基金资产。财政部主要是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而到了社保基金会,则是真枪实弹的微观运营,离市场更近了,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了。这些,对于久居机关的他来说是一个大变化,更是一个大挑战。他解释说:“来到理事会,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专业知识比以前需要得更多了、更深了。另外,过去是事找人,现在是人找事;过去是人求己,现在是己求人。根本原因是新机构、新事业,要创新、要发展。”他感受到,来到社保基金会后,的确有干实事的感觉。社保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如何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在中国,这还是一件新事务,审慎、责任和创新,至关重要。长期的财政部工作培养了他敏锐的眼光和宏观的思路,使其能更全面地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他自信地说:“通过这种宏观视野,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我知道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意图是什么,更好地解读政策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使我多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市场、从专业本身分析。”


 

良言箴句寄后辈


 

作为大学生,如何提高充实自己,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冀国强通过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很简单,就是学本事。整个访谈中。他反复强调的是:读书,多读书。虽然走出本部门还可以读,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大学时光很宝贵,要好好利用,广泛阅读,不仅读专业书,还要读人文方面的书,可以放松心灵,提高内涵,这对将来工作也会有好处。他提倡并认可:“工作=技术+艺术,或者,工作=知识+智慧。”所谓技术,就是专业知识;而艺术,则是处理问题的智慧,是情商。无论干什么,这两条都不可或缺。所以,在大学时要通过广泛涉猎,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大智慧,一种获取和驾驭知识并能用之于实践的艺术,它不仅限于学习能力。至于社会实践、锻炼,毕业后机会还很多,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在社会中实践锻炼,而真正留给我们安心读书的好时光却只有4年。


 

现在,社会流行“读书无用论”,强调实践锻炼的作用,认为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用处。针对这一观点,冀国强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并且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自己理解。他说:“也许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都表明书本知识没有用,工作中用到的都来自实际。的确,书本知识教条不变,而实际应用变化万千,不可能在工作中和书一样做。但是,书本是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延伸出更丰富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在工作中生出发很多东西。这个基础其实就是底蕴,而底蕴需要通过读书来积淀。”他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快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书本和实践,就像树根与枝叶。书本知识是树根,虽然看不见,也不一定觉察它的变化,但它是日积月累的,是一个渐变的、内化的过程。实践应用是枝叶,它表现于外在,倍受瞩目,新叶发芽,落叶归根,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变化,以至于大家盲目追求枝叶的生长。殊不知,枝繁叶茂的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根系为其输送养料,维持其生长,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至于“死读书,读死书”的说法,他解释说,其实这与读书无关。一个人如果思想僵化,刚愎自用,一切不从实际出发,硬拿书本套实际,读一本书也会死,读十本书照样死。所以,这是个人问题,不是读书的问题。冀国强的四年,是读书的四年,是夯实底蕴的四年。这也是给我们年轻学子最好的启示和经验。


 

谈到大学、事业、人生,冀国强的确有许多经验要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以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至于茫然无措。多年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磨砺,使他能够从更成熟的角度来回首自己的学生生涯、职业生涯,并通过自己的理解给了我们启示。工作=技术+艺术,以他为榜样,我们将带着一种智慧、一项技术,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莫若)


 

上一条:刘志忠

下一条:张玉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