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胜,男,1969年生于湖南长沙。1989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1993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广西财经学校,2004年成立广西财经学院后,任广西财经学院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企业市场研究,特别对企业营销战略、商业模式创新、资本化运作、农资营销人才培训有独到见解,精于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有多年的操盘经历。广西许多知名企业都得到过其悉心指点,并被上海汉和农资公司、广西新胜利农资公司、广西皇氏乳业股份公司、中国资讯网等企业聘为首席营销顾问。2006年,在中国博鳌策划年会上获得“中国十大策划奖”,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整体策划工作,是典型的集产学研于一身的三栖教育工作者。
中财的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的里程碑,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友情,更重要是培养了我在工作、学习中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把握大局观的能力。
——罗 胜
传承中财精神 续写教育辉煌
——记广西财经学院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罗胜校友
一直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校友,大多数是在政界或商界中赫赫有名、叱咤风云的学长。然而,同样有那么一群值得关注与敬佩的中财校友,传承着中财精神,在教育界中默默耕耘。身处学校,他们培养并输送以经济管理为代表的专业领域新生力量;走出校门,学生们带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走进企事业单位,努力进取开创事业新的辉煌。这些校友,有的就在我们身边,是日常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有的,则如星星之火,奋战在大江南北、各个地区的教育教学第一线,将中财精神传遍祖国大地。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从中央财经大学前往广西,立志传承中财精神,续写教育辉煌的校友——现广西财经学院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罗胜。
逸事不断 笑声连连
回忆起在校时候的生活,罗胜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89年的那个夏天。当时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由于与北京卷烟厂的校址与厂址纠纷,学校整体规划受到很大影响。教室并不宽敞明亮,操场也不是正规的,甚至连澡堂都十分破旧。但是每一位考进中财的学子,心里仍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一是因为学校声名远扬,二是因为无数中财优秀校友的斐然成就。
从寝室到教室,只有短短的5分钟路程,尽管校园很小,但是这是一条充满知识、财富的道路。中财的莘莘学子就从这里踏上了他们的成才之路。中财的优良学风早已名声在外。初到中财,感受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氛围,每一位新生都深受鼓舞。每到晚上,同学们纷纷前往自习室或图书馆。好学的节奏,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奋发前进。说起学风浓厚,罗胜向我们讲了几件逸事来证明。而这样的事,同样发生在中财现在的每一天,并且也会发生在中财以后的每一天,因为中财精神会在一代代校友间星火相承。
逸事之晨读——学校的小巧造就了中财别有一番情趣的晨读景象。晨读的同学们随处可见:操场上、教学楼前、宿舍楼下……只要有空地,就能看到晨读同学们的影子,密集程度仿佛是人头攒动的市场一般,外来的朋友不知道还以为早上在集中开会。中财学子的晨读俨然已成为菁菁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晨读的同学们从中汲取知识,怡然自乐!
逸事之梦读英语——在中财的学习经历,永远是苦中有乐。中财对英语的要求非常高,入校的同学还会根据英语水平分班,达不到要求的同学被编进预备班。这既是因材施教,又是一种鞭策。同学们为了尽快进入正规班,通常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甚至有的学得有点“神经质”。有位同学为了尽快“脱贫”,常常在梦中大段地背诵课文,成为周围同学们的笑谈。然而,正是这位同学,如今已成为了某著名外企的财务总监,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逸事之占座——中财的占座风潮往上追溯已经无从可考,然而却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听一些名师的课程,同学们往往兴师动众。罗胜回忆起了在校时的一次占座经历。那是
王强
教授(现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的一次课程,就这么一次普普通通的日常课程,却引起了同学们提前占座的“大战”,有的单兵作战,有的集体出动,场面宏大。占座,不仅仅成为一种现象,更成为优良学风的一个侧影。在学术论坛上,当各位名家汇聚中财时,大家对知识的渴求则表现地更为明显,中财的学术讲座也逐渐颇具影响力。在罗胜读书期间,就有幸听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流派大师们的讲座、论坛。包括姜维壮、麦履康、王强、启功、欧阳中石等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些名家的演讲,融贯古今中外,妙语连珠,让人流连忘返。
一方面是同学们自己的主观渴求,另一方面是学校创造的良好客观条件,中财成为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广阔舞台。罗胜认为,许多中财校友后来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正是得益于学校的这种浓浓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中财的这种论坛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造就了中财学子特有的一种全局思考的能力。
耳濡目染 榜样教学
从1993年9月分配到广西财经学校,到2004年成立广西财经学院,罗胜一直奋斗在广西财经教育的第一线。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成长为广西财经教育战线上的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之外,他还长期从事企业市场研究,特别对企业营销战略、商业模式创新、资本化运作、农资营销人才培训有独到见解,且精于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并有多年的操盘经历,还与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中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北大纵横公司都保持着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广西许多知名企业也都得到过罗胜的悉心指点,他还被上海汉和农资公司、广西新胜利农资公司、广西皇氏乳业股份公司、中国资讯网等企业聘为首席营销顾问。2006年,他在中国博鳌策划年会上获得“中国十大策划奖”,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整体策划工作;2009年,被广西南宁高新区聘为企业服务年“引智入企”专家团队成员。多年的实战经验把他造就成了一位典型的集“产学研”于一身的三栖教育工作者。
经过多年的努力,罗胜已经成为了又一名在财经教育界默默耕耘的教师,成为了广西财经教育界的青年骨干。每当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就时,他都会由衷地感谢母校给予的一切。作为一名老师,他心中铭记着自己恩师
吴春礼
教授的事迹。
吴春礼
教授在给他们
班
教授《预算会计》课程的时候,已经身患重病,但给学生们的印象,永远是一丝不苟的治学风格和永不疲倦的职业精神。当同学们在期末知道事情的真相时,无不为之感动。“这就是中财精神缩影,无论我走到哪里,教到那里我想不仅是我自己,包括我所教的学生身上,都会深深地灌注进这样的中财精神,打下这样的中财烙印。”他激动地说。
职业素养 事关一生
对于学弟学妹们,罗胜有着这样的寄语:“中财永远不缺才子才女,也不缺机会,缺的是我们把握机会的能力!但首先我们要规避大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说眼高手低、依赖学校和家长、盲目创业或择业、缺少科学人生规划等。”他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忠告:大多数同学就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专业,而是因为职业素养,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否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进入职业角色的一大关键是职业素养,其次才是专业。因此,他建议学弟学妹们首先应该对人生有一个好的规划;其次,在母校已经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之后,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最后就是坚持,有时笨鸟也能成就事业,靠的就是坚持。
谈到职业素养,罗胜给我们深入的分析地一个案例。某个公司的老总看上一位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结果他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上了一天班后,竟跟老总说学校有个“双选会”,要求回去看看还有什么更好单位可选;但这个学生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位老总为了留住这位大学生,甚至请他出来吃饭,希望进一步给他机会,然而在用餐期间,酒和茶壶都放在这位同学的手边上,他居然没意识到要为他人倒酒、倒茶,同事做了多次暗示,我们这位同学却视而不见;老总终于决定放弃了这位不谙人事的“优秀人才”了。罗胜说:“很多同学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的专业问题,而是因为自己的职业素养,其实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传承中财精神 打造中财品牌
在校期间,罗胜曾经作为我校红十字会的第二任会长,参加过世界红十字会夏令营,在亚运会举办期间,他带领着学校的红会会员,作为“志愿者的志愿者”,走向亚运会的多个志愿者培训点为志愿者进行手语培训、急救培训等多种服务,为亚运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为曾为社团的负责人,他也对我校的校友总会寄予厚望,并积极地参与到了广西校友会的建设之中,现任广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罗胜认为,“中财”本身已经是一个符号,是所有中财校友追忆同窗文化的情感归宿。为了让这块品牌不断积累她的价值,母校应该赋予“中财”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这个品牌符号的内涵应该不断充实着诸如财经思想的绽放、经济理论的传播、商业思维的集散等等内容。在中财不断给予广大学子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等营养的同时,一定会得到广大中财人更大的回报!他提出,在承载中财精神、树立中财品牌方面,最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职能部门之一就是中财校友总会。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运作校友总会,树立全国乃至全球校友一盘棋的思路来操盘,这样将有利于我们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分享和运用。在完善校友档案数据库,建立IT平台了解校友需求之后,校友总会可以通过从以下方面的服务,为广大校友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创造一个学习型的价值平台(比如现在的中财校友刊物、网站、知名校友演讲等),将母校的知识优势通过这一平台传送给全国的中财校友,能使广大校友保持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个人的竞争优势。又如以中财校友总会牵头,创办一些经济实体,诸如投资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等,一方面能管理好全国校友的捐赠,让这些捐赠不断增值;另一方面也能积极面向市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回馈母校。另外,每年通过一些活动,如校庆、优秀校友的学术报告(可巡回也可应邀)、优秀校友颁奖活动、承办财经重大会议等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引起校友的关注,并配合媒体宣传,有利于扩大中财的品牌知名度。
短暂的采访结束了,回顾与罗胜交流的点点滴滴,我们受益良多。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财经教育学者的拳拳爱校之心。这不仅从他对母校的回忆中表现出来,更从对母校将来能把品牌做大做强的建议中表现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财校友的智慧良言和中财人的勤奋努力,一定会让母校誉满全球。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杨铭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