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王建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王建,男,195411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1982年毕业后,到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1995年任国家计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现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青联委员,获“中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并被评选为“1988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参与起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获多项科技进步奖。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王


 


 

经济领域的“独行侠”


 

——记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校友


 

 


 

2009 511 ,在马甸桥华尊大厦里,我们受到了王建校友的热情接待,这位宏观经济领域的元老,更是一位亲切的长者:慈祥、热情、健谈!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去体味他精彩的人生故事吧!


 

艰苦条件刻苦学习


 

王建是“文革”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候的中财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一个小食堂,一间不大的屋子便是学校的图书室。因为寝室有限,所以只招收了200多学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北京学生,这样就可以回家住。尽管如此,教室还是不够大家上课,也没有足够多的自习室,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动手搭起木板房学习。尽管冬日严寒,夏天高温,可是一点也没有阻挡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师生们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基本理论知识学得很扎实,学习期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我工作期间的继续学期有很大的帮助。”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大学经历。


 

在艰苦的学习之余,自然也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当时的中财只有一个篮球场,王建便和其他同学一起在这里打球。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课余生活,更加深了大家的友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在行为上也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而校园内最受同学们喜爱的就是舞会,大家在一起展现自己的优美舞姿。王建擅长拉手风琴,于是,便成为舞会中的伴奏者,欢快的音乐,轻快的舞步,尽显青年人的朝气与热情。


 

工作期间 屡创佳绩


 

由于王建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又是中共党员,政府部门来校特招时,他便被招到了国家计委研究所,成为当时中财被招到国家计委的三个学生之一。在校期间,学校一直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旨,注重大家的实践能力。到研究所成为学者后,他担心自己搞不好研究,就想换单位,那个时代换单位的思想被人们看作是不安分。他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批评,领导希望他能够踏实工作。受到批评的他并没有丧气,而是决心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在努力做好学者的过程中,王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已有知识体系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脱节。在校期间,他所学的知识大都是五六十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而工作后,他却面临着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多东西都很新鲜,知识也需要更新。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开始大量阅读西方经济学、东欧的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相关书籍。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面对的经济问题。基于自身的付出和努力,他不断在经济学领域提出与众不同但都切合实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著名断论。所他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硬件问题。受当时条件限制,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所有稿子都要爬格子。他经常为了一篇论文熬到深夜,修改修改再修改,从几十万字的手稿中汲取几千字的精华。他也因此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这成为他取得成功的促进因素。


 

由于优秀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理论模式,在国家计委科研所仅仅工作了4年,王建就被评为副研究员。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最主要是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另外,到国家计委后,他用所学知识研究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发表了很多涉及当时重要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的青睐和重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十亿人口中有八亿是农民,中国要想发展起来,必须改善农民的生活,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当时并没有很有效的方法。王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写出了《中国发展战略》。这一篇3000多字的小文章,精辟地提出在沿海地区发展向外经济、通过外资来搞活中国经济。而这篇文章也是改革开放30年中惟一一篇以学者的身份发表的关于全国性战略的提议,他也因此成为了能经常走进中南海的青年人,令人钦佩。但他并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做研究,不断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发表了诸多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章。如在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里,他在“九大都市圈”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二十大都市圈”的创新构想。


 

独树一帜 勇往直前


 

王建之所以被称为“经济界的独行侠”,是因为他的很多思想和理论在当时并不都被普遍认可,有的理论还曾被归为另类理论。例如,当他提出“国际大循环战略”时,就受到了反对与指责。但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抱怨和气馁,而是一直坚持在自己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用事实证明自己所坚持理论的正确性。他说:“只要自己觉得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他认为这种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最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国际经济、国内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他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对这三个方面感兴趣,并能不断研究做出成就,就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当国家经济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他去研究,并提出一些有利的解决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也会因此而感到激动和幸福。也正是这种激动与幸福的感觉,使他能够不畏人言,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一直坚持下去。1987年,他就提出了“关于到2000年时中国实现出口1500亿美元”。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遭到了诸多质疑,因为当时中国的出口只有300亿美元,他也被认为是“妄想狂”。但最后的结果不但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这一时间更是提前了5年。


 

抓住机会 脚踏实地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王建也给予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当代大学生比较浮躁,心气比较高,希望能够一开始就找到好的工作,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在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状况更加严峻。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抓住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在工作岗位中,能否干好,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无论在哪,只要有能力,最终都会有好的发展。有能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要做出事情来让别人信服,遇到挫折,也一定不要低头,坚持自己的理想一直走下去。


 

结合自己的经历,王建建议大学生就业的时候不要眼高手低,有一份工作就先踏实下来干着,因为基层的工作更能磨练大学生意志,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使大学生适应环境,这些经验都是以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很多时候人们的意愿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有时候甚至还很大,这需要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实,并能够快速地适应它,以认真的态度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出兴趣,并寻找新的机遇,“一旦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一定要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突显出自己的才能。”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倪雪 林清华)


 

 


 

上一条:苏辉

下一条:武爱民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