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辛裔

发布日期:2019-04-22 | 来源: | 赞:


 

辛裔,女,1962年生于北京。19809月考入中央财经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国际保险专业。19849月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教育处从事干部管理培训工作,期间被公司派到德国学习,回国后从事再保险业务;1995年加入瑞士丰泰保险,赴瑞士、伦敦学习;19971月回到上海,到瑞士丰泰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2002年被丰泰保险瑞士总部任命为上海分公司总经理;2007年,安盛收购丰泰后任大型及特殊风险部总监。


 

 


 

在有生之年为我的祖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保险人生 业界精英


 

——记丰泰保险大型及特殊风险部总监辛裔校友


 

 


 

在采访辛裔校友之前,我们一直难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     6月       26日上午       11点半     ,我们来到了位于上海浦东南路528号的上海证券大厦。经历严格的安检和登记后,我们来到位于22楼的丰泰保险公司。按响门铃后,公司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了辛裔校友的办公室。


 

辛裔正在办公桌前忙碌着,听到敲门声,抬起头看看我们。先是有点疑惑,听说是校友采访之后,马上站起身来,和蔼热情的笑容、亲善的语气,没有丝毫企业高层、业界精英高高在上的架子,瞬间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感。在她的办公室,我们开始了倾听。整洁的办公桌,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成功的商务管理人士简约、高效的工作风格。


 

第一届保险专业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大专院校的招生重新恢复的时间也不长。辛裔告诉我们,从她这一届开始,大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已由之前的“老三届”为主转变为以毕业生为主。当时的中财在校生只有两三百人,只有财政、金融(含国际保险)和会计三个系。其中国际保险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大专院校招收的首届“保险”专业学生。当时“保险”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她收到中财录取通知书,看到“国际保险”四个字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完全没有概念。


 

“我们当时的教材都是油印的,给我们上课的也都是人保公司再保部、水险部、财产险部、法律部等部门的总经理,学校的老师都到班里跟我们一起听课,因为没有几个老师能很系统地讲保险的理论、基础原理等。”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辛裔完成了对保险专业最基本的学习。


 

此外,当时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也远没有现在完善,辛裔还记得北京炎热的夏天在校园的板房里,坐在小马扎上听课的经历。更独特的是,她当年是伴着浓浓的烟味读书的。当时的校园除中财自己的老师、学生外,还有北京的纳税大户——北京卷烟厂,很多露天的仓库堆满了烟厂的存货,直到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烟厂才又腾出来一座楼来给中财做教学用。当时,为了这个事情,学生与烟厂之间还发生了很长时间的争执。“我们班当时有一位肖同学,还组织大家跑到中南海去游行。我们那几十号人到长安街走了走,路过在新华门对面的派出所,还有警察出来引导、劝解我们。”回想当年这些事情,她脸上露出了微笑。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1984年毕业分配,课间休息时老师念了一份名单,对辛裔说“你去人保总公司”。从此,她开始了11年的人保之路。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她最初是在“人事部教育处”工作。谈起这份工作,她如是说:“说实话,当时我是有点想不通的,那时认为学的保险当然是去做业务。可别人都进了业务部门,我却被留在了人事处,有一段时间确实不开心。”尽管如此,她还是努力工作。她认真工作、追求上进的态度领导也看在眼里,并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帮助。包括后面出国培训的机会,也是当时的老领导为她争取的。在德国培训期间,辛裔的德语、英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学习了很多国外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很大的促进。“这一点真的很感谢以前的老同事、老领导。”看得出来,她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回国后,辛裔开始做再保。“当时也是蛮特殊的一份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公司包括平安这样的大公司也刚起步,国内做再保的人是个相对较小的圈子。我当时做的是国外分入业务。国外公司把他们的业务与人保做合作交换,我做过一些核电站的业务,后来也做过海外市场的合约等相关工作。”她给我们讲述了回国后新工作的感受。


 

1995年,机会又一次青睐了这位有准备的人。当时很多外资公司希望进入中国,这些公司与人保保持着很多业务往来。瑞士丰泰想在中国储备一些人才,便找到了辛裔。丰泰给她提供了一个国外实习培训的机会。瑞士8个月、伦敦10个月的实习,使得她在业务、语言上同步提高。199611月,丰泰驻京代表处通知总部已拿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批文,可以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辛裔随后就回到了祖国,来到了上海。“1997年到上海,我也算元老级的,成立当时一起进来的同事全都离开了,我是唯一一个,一直做到现在。”她自豪地讲起她与丰泰上海分公司的合作。


 

辛裔在丰泰的职业生涯,是由销售慢慢过渡到管理的。刚进丰泰时,她负责丰泰大型跨国企业(销售额2. 5亿美金以上)客户。国外培训熟练掌握的外语、业务能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她在丰泰迅速成长。做过销售、做过客服,从普通员工到后来的部门经理,只用了5年时间。2002年,瑞士总部任命她为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这一做又是5年。


 

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抓住,这是辛裔给我们的启示。她说:“这些培训机会,人家问我愿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好几次都是人家来找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能给你看国外的保险公司如何运作,到人家大公司去实习、学习,这种机会还是蛮少的,当然我会很珍惜,也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它。”“但总经理这种机会,就不是我想要,人家就能给的。从总部来讲,也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就是,做为一中国人,你做得好,即使远在瑞士,大家也能注意到你,认识到你。再一点就是只要认真努力工作,你就有机会成长,公司就会认同。那时在外资公司并不很认同在中国用中国人担任高管,这需要很大的信任。对我来说,这个机会是总部给我的巨大信任,挑战很大,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事实证明,结果还不错。”辛裔笑得恬淡、谦和。


 

做保险最有意思的是与人打交道


 

问及工作中最有成就、最感到自豪的地方,辛裔说:“那就是我们建立的很多客户关系,他们会选择跟着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公司,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跟着我们一起坚持。一手建立起来的团队,也会和我一起度过公司经营的难关,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这一点不是每个公司、每个管理者都能做到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女性,要领导一个团队,还要和不同的客户打交道,到底她是怎样做到的呢?


 

辛裔给我们讲到,“做保险最有意思的是与人打交道。与客户建立友谊是个过程,当然你可以选择吃饭、喝酒与客户建立友谊,但是客户真正选择你,选的是一份放心和责任,他们最后看的是你在整个保险保障的安排中,服务中是不是能够做到有求必应,是不是足够专业。举个简单的例子,台风警报来的时候,你是否提醒你的客户去注意他仓库的防范措施,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决定了客户对你服务的感受,决定了客户的忠诚度。一定要给客户传递你要服务的质量,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从点滴做起,站在客户的角度,难怪她们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前几年年市场上有很多关于丰泰的流言。在这种情况下,经纪公司会选择观望,当时公司一些老客户,会选择跟着丰泰,支持丰泰,这让我很感动,也是支撑我们的团队更好地做工作、服务的动力。没有客户的支持,我们也不会有今天;没有客户,公司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关于这一点,她感触颇深。跟员工交流时,辛裔也很强调这一点。“客户遇到了问题,我们会马上去解决;解决不了,我也会开诚布公,这种态度客户会非常认同,慢慢就会发展成友谊。当时不只客户,还包括很多同事也听到了市场上很多的流言蜚语。”很多同事也找她来印证,这个时候,她总喜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高考,如果我的成绩真的很好的话,我还愁没学上吗?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该做的做好。如果公司业务做得很烂,那么可能真的前途未卜。”


 

稳定的客户,战斗力强的团队,良好的市场声誉,丰泰经过了最困难的时期,2007年被安盛集团收购,公司也终于走出了徘徊期。“管理团队最重要的也是坦诚,”辛裔说,“当我们前途不明朗时,我尽量做到与员工保持透明的沟通。今年我们要完成多少保费,每个员工在我们有限的范围内怎样发展,公司能提供哪些机会。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匿名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员工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管理层则针对员工的意见作出调整和改正。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大家能够合作,把积极、业务为重的环境营造出来。保证了团队的相对稳定,结果,我们的员工流失率只有百分之十,而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一般都是百分之二、三十的流失率。”


 

中财传授知识并教会我如何做人


 

毕业后这些年,辛裔始终专注,没有考虑跳到别的行业。其实对她来说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她始终很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很愿意在保险的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对我来说,中财的影响是很关键的一步,上了保险这条路,就要在这条路上走,并且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她这样总结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足够专注,愿意去付出,机会来临时迅速地把握,终身学习的心态,这是我们从辛裔身上体会到的,也是给我们年轻的中财毕业生、在校生最大的启示。


 

辛裔还有一个体会,就是自己的外语能力在职业生涯上帮她加了很多分。“当时很多跨国大公司特别是德国客户愿意跟着丰泰,就是因为我能跟他们讲德语。这种技能,别人不具备而你有,就能让你脱颖而出,它甚至比一些理论课程还要有用。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环境使用这些技能,否则就会退化,最          后都还给     老师了。”这也是她的经验之谈。


 

谈起母校的情况,辛裔说:“中财教授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学校教给我们的理论知识不一定全都能用上,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实践中继续学习。大家都是在工作中去学习、去体会的,这一点学校的老师无法教给你。”谈到学习,她有感而言,“当时学校请了很多人保险业资深的业内人士给我们上课,再保的东西是几年后才用上,寿险我到现在也没做过,但是这些知识是潜移默化的,至少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你不是一个没有概念的人,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在你工作单位,你遇到具体问题,多去读一读条款,看看其他同事怎么做,接受起来,或者说入门就会比较快。”


 

谈到给在校生建议时,辛裔很愿意和现在的学生去分享交流从业经验。你希望进入的行业实际运作情况是怎样的?企业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选择的行业、具体工作从何种情况下起步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企业对你的技能、人品、素质都有哪些要求?“这种信息的沟通对母校是有意义的,对毕业生如何去找工作也会有帮助。其实在学校里更重要的是学会积淀,知识的积淀,做人的积淀,这些在你工作中都是贯穿始终的。”她从经验者的角度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和启示。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辛裔是北京人,父亲是山东威海人,祖籍乳山。辛裔的父母都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材生,德语专业。父亲就职于外交部,母亲在中央党校教书。父母学的都是外语专业,她为什么会选择财经专业呢?这一点让我们颇为好奇。


 

“这一点说起来也蛮辛酸的”辛裔说。她的父亲毕业后就职外交部,“文革中耽搁了十年,事业起步的时候已经年届四十。当被派驻国外的时候,由于当时我们国家还比较穷,所有的驻外人员都不许带家属,而父亲在国外一呆就是十几年,两年回国一次与家人团聚,每次相聚时间不足两个月。“虽然父亲在事业上也很成功,但在家庭生活方面,父亲的牺牲太大了,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所以当时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是下定决心不学外语的,但现在看来,我的工作始终没有和外语脱离关系。”她笑着说,“还有一点,就是我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们          班主任     老师说,女孩子学财经蛮好的,我就报了中财。因为我高考英文的成绩比较好,学校就把我招进了国际保险专业。”


 

如今,辛裔的父母和小她11岁的弟弟共同生活在北京,辛裔则          和她的     先生、10岁的儿子生活在上海。问及北京和上海的不同,她笑了,“总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北京是文化、政治中心,中国特色非常突出的城市。上海是非常国际化、商业化的一个大都市。做生意,上海的氛围更加成熟,对外资来讲,与国际的接轨做得更好。”她的先生也是北京人,工程师,在北京有很好的职业发展。但当她决定到上海来发展的时候,先生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好的事业前途,与她一起来到了大上海,用实际行动支持妻子的事业追求。包干家务,大力支持,让她可以在工作中更加心无旁骛。说到这一点,她总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懂她、支持她的先生,让她能在保险事业上走得更远、更好。“我在家基本不用做家务,主要就是陪陪儿子。”她幸福地自言。有这样一位事业成功的母亲,儿子也倍感自豪。平时工作这么忙,儿子有没有意见呢?“我儿子比我还忙。”说道这一点,她又笑了。“其实做母亲,我一直觉得还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我始终认为一个女人,你在做什么阶段就要做什么事情,我是一个职业白领,更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的脸上浮现自信、满足的微笑。其实,家里很多事情都是彼此商量着来,“他们有时候也觉得我挺烦的,儿子觉得我唠叨。”她自我解嘲地说。“出差在外几天不回家,儿子也想我,尽管他嘴上不会说,我感觉他内心里还是会为我感到自豪的,会两门外语,还当过总经理。当然现在我会跟他说,妈妈已经不是总经理了。现在工作换了,他也不会介意。”


 

家庭与事业的良好平衡,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管理高效的校友温情脉脉的一面,也让她拥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加平和的心态。


 

喜欢北京的漆器和景泰蓝


 

辛裔喜欢北京的漆器和景泰蓝。她真诚地说:“不过,挺惭愧的,关于这个爱好我还是在很肤浅的层面。看什么东西不成体统,也不专业,就是喜欢。收藏更说不上,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着好的话,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我也会买回来。但你知道,好东西是不多的。有的东西,买过了也不需要再买。文化上的依恋,也是我为什么没有留在国外的原因之一。我觉得祖国的这些悠久灿烂的文化特别吸引我,让我一辈子远离这种东西我会受不了。”她在国外学习完毕后,当时不是没有机会留在国外,但是想想要一辈子割舍自己的祖国,背井离乡,她舍不得。上学的时候,她父亲在国外使馆工作。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她写过这样一句话,“我要为我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


 

平时,辛裔喜欢旅游,爱好阅读,但由于事务繁忙,现在很少能有时间静下来看书。她现在还想办法写日记,很可爱的是她告诉我们,平时记日记晚上都偷懒,到周末才恶补一周的日记,日记也就成了周记了。


 

2004年,辛裔她们班趁着学校组织80级校友毕业20周年返校的机会,班里同学小聚了一下。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师、同学,参观了新礼堂,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说,感觉20多年母校变化真的很大。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时候要幸福多了。采访的最后,她告诉我们,今年母校60年校庆时,一定会抽空再回学校看看,也希望能为母校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央财经大学上海校友会:李潇潇


 

 


 

 


 

 


 

上一条:刘怡

下一条:高一斌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