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人物

魏礼江

发布日期:2019-04-19 | 来源: | 赞:

魏礼江,男,1946年生于江苏省。1965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70年毕业。1982年10月任安徽省政法委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先后任法规处副处长、处长,法制司副司长、司长;1999年10月转任审计署办公厅主任;2000年7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安排调任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先后监督管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经济信托投资开发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大型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现任国务院派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集团)、中国人保财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事会主席。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我一辈子都是个学生。

——魏礼江

虚怀若谷 上善若水

——记国务院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魏礼江校友

得知采访任务后,我小心翼翼的拨通电话。魏礼江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声音中却没有一丝倦怠,只是有些惊讶:“我也不是什么特别杰出的校友,不用过来采访了吧。”说明来意,并在十分恳切的请求下,魏礼江才答应接受采访。

对媒体访问极为审慎的魏礼江,对于校友的造访却敞开心扉,从求学生活你追我赶团结进取的学风,到“偶然”进入审计署勇于担当的成长经历,再到中央金融工委监管多个金融公司的探索,魏礼江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与我谈心——学生时代的快乐与烦恼、职业生涯的喜悦与痛苦,那些我事先准备好的采访资料全都活生生地转化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而他个人的经历则是中国金融监管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从耕读传家的“中国儿童画之乡”走来

魏礼江的家乡江苏睢宁,地处苏北,在江苏来说经济处于相对后进状态,但是文化底蕴丰厚,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很浓厚的传统。富有特色的少儿教育造就了睢宁“中国儿童画之乡”的美誉。很多当地的美术作品被国家画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极其重要的渠道。李肇星同志当外长的时候经常把睢宁的儿童画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友人。耕读传家这个理念在睢宁人当中被世代传承。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孩童时代的魏礼江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还未到上学年龄的时候,他就跟在已经上学的哥哥身后去学校学习。虽然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很多儿时的伙伴也都因为各种原因纷纷辍学,但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魏礼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学业并且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在中学时,因为学业紧张,家里的经济环境也很差,魏礼江只能一周回家一两次,帮家里人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同时带点干粮回学校吃。

“误打误撞”地进入中财 勤于钻研的金融学子

进入高中之后,魏礼江更加用功的学习。到了报考志愿的时候,他却没了主意。当时高中的语文 姚铭义 老师推荐他报考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因为这所学校是专门培养财会经济人才的,在这个学校读书肯定有好的前途,而且王吉中学之前已经有两三个学生考入了这个学校,对这个学校评价也很好。在教导主 任和语文 老师的善意引导下,魏礼江报了中财作为自己的大学志愿。上了大学之后,魏礼江与同是王吉中学毕业的高年级学生,63级财会专业的姜世民等师兄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成为很好的朋友。

进入中财之后,魏礼江被分到了金融专业。他所在的国内金融653班学习气氛极好,班主 任王振邦 老师十分照顾同学们的生活。专业课的辅导教师是 殷玉奎 老师,他经常和学生们待在一起,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耐心的回答。提起这些老师,魏礼江的感激之情不胜言表。在稳定了专业思想之后,魏礼江就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对当时的学校格局记忆犹新,“还记得学校那时还只是个四合院,两层的楼房。图书馆就在东边的平房。同学们一有自学的时间就去图书馆自习,对当时金融专家发表的文章和专著进行研读。”据他回忆,当时的图书馆和现在一样“人满为患”。“同学们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学习,要是图书馆没位子就去大教室看书。当时大家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大的压力,去图书馆纯粹是为了学习,为了获取知识。”

在魏礼江入校的第一年,学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大量的专业基础课都压缩在第一学期讲授,想让他们先把专业底子打好,然后再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在这一年当中,魏礼江认真地学习了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工商信贷管理学和财务会计等核心课程,自学了《资本论》重要篇章,打下了学习金融学的良好基础。因为家庭条件相对清苦,又有很多专业课的知识要学习,大一的寒假他没有回家,在学校里度过了新年。正是这种认真和执着追求知识的态度,造就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成绩,也为以后赢得有识之士的力邀与举荐打下了基础。

当时在学校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有苦有甜。因为家境贫寒,学校给魏礼江评定了一等奖学金(类似于现在的助学金)18.50元。当时在食堂吃饭都要拿餐券,因此,每月生活委员都要收14.50元的伙食费,给大家兑换成餐券去食堂吃饭用。大学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多又饿得快。很多时候他和大多数男生一样,每个月14.50元的伙食费根本就吃不饱,就得再拿出一两块钱来买餐券。每个月除了吃饭就只剩下一两块的零用钱,要买学习资料,还要购置日常的生活用品,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跟同学们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相互熟悉起来。得知有的同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却没有被评上一等奖学金,他主动把自己的奖学金等级降为二级,让出了一块钱给家境同样贫寒的同学。魏礼江说:“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简单,花不着很多钱,所以让出一块钱并不算什么。”这种举重若轻的大气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他善良广阔的胸怀和跟同学间深厚的情谊造就了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气氛很浓厚。女生经常帮男生做些针线活,男生也经常帮女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大家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习上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精神风貌,把苦日子过的十分甘甜。

到了第二学期,学校里就开始有些动荡。学生们的思想很活跃,到了二年级之后,全国性的红卫兵串联运动开始多了起来,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学校的政治形势也十分复杂。魏礼江在进行了冷静的判断之后,决定不参加这些政治运动,于是他和几个同学在学校里找了一间安静的小平房,搬进去住,同时踏踏实实的读书。虽然囊中羞涩,他还是买了全套的毛主席推荐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地研读,这些书直到现在都被他精心的保存在办公室中。在这段时间里,魏礼江还对一些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赏读,比如《红楼梦》。毛泽东当时讲过看《红楼梦》是要看历史,看封建社会,看阶级斗争,所以他那时也是按照毛泽东的思路读《红楼梦》。后来回想起来,他说这本经典名著颇有深意,里面的诗词和一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警句十分发人深思,希望现在的大学生也能多读书,读好书。那个时代毛主席的著作是必须要读的,除此之外,他还读了许多经典著作,比如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评主义》,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的终结》、《反杜林论》等。魏礼江回忆说:“学校当时已经停课,也没有老师指导,更加没有教材,这几本书对于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参加工作,好多实践中的问题运用书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他学习的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比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无论何时,都要具有清醒的头脑,冷静的判断,和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曲折的人生经历 造就财经法律专家

1970年魏礼江被分到南京军区独立一师6377部队的军垦农场。当时安徽籍的北京高校毕业生都被安排到这里劳动锻炼。劳动锻炼完全按照军事化管理,建制也都按照正规部队,他们除了干活还要军训。半夜吹紧急集合号,就要打背包,出去拉练,经常有同学出现崴了脚等受伤的情况,别的同学就要把他背回去。锻炼的强度很大,劳动的强度也特别高。在麦收的季节,学生营的皋营长带头下地干活,喊出的口号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苦战三昼夜,拿下千亩大麦田。”于是作为副班长的魏礼江也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劳动大战。白天顶着烈日劳动,晚上在照明设施的辅助下继续奋战,很多学生在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里都累得睡着了。给魏礼江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次挖河泥的故事。1971年的冬天,连里派下任务,要挖军垦农场前面一条河的河泥,当时正是隆冬腊月,北风呼啸的吹,河上的冰结得很厚。当时50多岁的高营长光着脚就跳到河里,率先开始挖河泥。魏礼江和班长他们也紧随其后跳入河中,为班上的其他同学起了表率作用。任务完成后,营长告诫大家,千万不能烤火或者用热水洗脚,否则脚会受伤。于是大家在井台上洗净脚之后都躺在床上慢慢焐热脚。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知觉,因为脚已经麻木了,过了一段时间就感到刺骨的痒,又得忍着不能挠,这段经历回想起来刻骨铭心。

1971年底劳动锻炼结束后,魏礼江被分配到安徽省第一监狱。在第一监狱,他的工作是负责给犯人“落实政策”。在工作中领导知道他有一定的政策水平,文字功底也很深,就推荐他到安徽省人保组作了一段时间的会议筹备工作。人保组后来分为公安厅,检察厅,法院,他被人保组留下,进入了安徽省公安厅政策研究室。

1980年,各省恢复省委政法委建制,1982年魏礼江出任省委政法委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副处级)。进入政法领域,魏礼江渐渐开始熟悉法律,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法律知识的欠缺。因此法律的书籍,只要找得到的他都会去看,去思考。对于法条和司法解释,不管是刑事领域还是经济民事领域都很用心的学习。

1983年审计署成立,时任副审计长的李金华分管人事工作。他找到了在安徽工作的校友魏礼江,了解到魏礼江的工作经历后高兴地说:“审计署刚成立,法制司也还没有组建。而且我们要草拟审计法,十分需要既有财经基础也有法律知识的人才。”于是在1986年魏礼江被调到审计署。

调入审计署之后,魏礼江提出要继续学习,继续充电,就被派到人大法工委的立法研讨班,参加了三个月的学习。这个立法研讨班的主旨就是为起草审计法作准备。在研讨会上,老师对当时的法律体系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使魏礼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主要的经济法律,刑事法律有了较全面地掌握。当时法制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计法律、法规、规章的草拟及修改和报批,办理有关的协调工作。在草拟审计法和相关实施条例的时候,魏礼江大量的听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专家的意见,然后再举行研讨会于专家学者切磋讨论。经过众人不懈的努力,当他离任法制司司长职务的时候,审计法律规范已经甄于完善。魏礼江谈到:“我们国家的审计立法有三个层次,一是宪法,第二个层次是审计法,第三个层次是国务院制定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部门又落实《审计法实施条例》,制定了部门规范。这些形成初稿之后经审计署同意上报国务院,后提交政治局常委讨论,最后提交人大讨论通过。这段时间很辛苦,我的血压高就是这个时候落下的。但回想起来,十分的充实。”寥寥数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我国审计立法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却又沉稳从容,不求功名的老校友。

2000年他调到中央金融工委,监管两个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经济投资开发公司。他坦言金融业的监管对他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能边学边干,在工作中把握,尽力将这两个金融机构监管好。后来轮岗到保监会。保险行业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很新鲜的领域,他不仅自己学,还要求监事会的同志都要学,提醒大家说虽然都是搞金融出身的,但是对于保险工作还都是首次接触,所以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很强,人寿保险的专业性很强,都需要学习。虽然我即将退休,但是我现在还不敢松懈,用周恩来总理的话说,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有涯 学海无边

魏礼江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个学生,不断学习的结果就是脑子里形成了社会学的体系,这里有法学,有哲学,有文学,都不是在中财大学习的,都是再学习的结果。但是中财教会了我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后来不断积累,不断积淀,在工作中不断的学,才形成了现在的知识体系。”魏礼江当年在担任安徽省政法委研究室主任时,安徽大学成立法律系,他就在安徽大学买了一整套的法律书,不管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是刑法还是民法,都看都学。后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法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被提出来之后,又着力对经济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这些学习在当时看似不太有用,但是后来进入金融监管行业之后都发挥了作用。

眼观天下 老骥伏枥

魏礼江说:“以后退了休,学习范围可能转移到新的领域。但是我还是要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内行人学。”他的生活态度对身边的年轻人起了耳濡目染的作用。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年轻同志,去外地的时候这地方的人文风情,不要当风景看,不要当过眼烟云看,这里都藏着大学问,对丰富你的内涵都有作用。这个城市有什么名人,这些人对历史演变起了什么作用,都要关注。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承受了岁月的磨砺,魏礼江对世事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处理事情,要以人为本,要合法,合情,合理。对世间的人的问题,要理解深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要练达。所以我这一辈子有学不完的东西。年龄稍大些的同志,一定要接触新事物,老年人有固有的生活习惯,有惰性。人人都是如此,都有惰性,要克服惰性,战胜困难,才能体会出生活的乐趣。”工作之余,魏礼江喜欢练书法。练习书法既锻炼身体也能让人心思沉静,他练书法的时候会把一切杂念都抛在脑后,想书法家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如何运笔,等到成竹在胸的时候再下笔。笔者也有幸看到魏老的书法,苍劲有力却也洒脱飘逸。“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说来说去我都是学生。我没有什么风采,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不断的学习,学无止境,学而思用。”

深情寄语

魏礼江说:“中财很好,是培养财经专家的摇篮。原本建校的宗旨就很好,紧贴着社会实践。中财学校不大,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经世致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我觉得母校还应该继续保持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家真正的经济学家还是太少,我们中财应该出经济学大家,既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有社会经济管理的才能。学校也应当不断地开阔大家的思路和视野,不断引入经济领域的尖端学科,以提高中财学生的素质。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是不会变的。经济领域瞬息万变,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开阔视野,这些希望寄托在中财年轻的小校友——你们身上。”

魏礼江在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数次给我添茶倒水,这份真诚,自然亲和,让人难以忘怀。衷心祝愿老校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希望他能常回中财来走走看看。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姬文娟)

上一条:杨凌隆

下一条:范巍

故事STORY

服务SERVICE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